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1 金铁锁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1.1 金铁锁的药理活性和药用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1.2 关于金铁锁三萜皂苷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1.3 金铁锁地理分布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 药用植物内生及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2.2 药用植物根、根际微生物资源研究的现状 | 第19-23页 |
1.3 药用植物内生及根际放线菌在医学和农业上的应用 | 第23-28页 |
1.3.1 在医学上应用 | 第24-25页 |
1.3.2 在农学上的应用 | 第25-2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金铁锁根及根际土可培养放线菌分离与鉴定 | 第29-4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2.1.1 材料 | 第29-30页 |
2.1.2 样品处理 | 第30-31页 |
2.1.3 培养基 | 第31-33页 |
2.1.4 分离程序 | 第33-34页 |
2.1.5 菌株的初步归类 | 第34页 |
2.1.6 基因组DNA提取及16S rRNA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第34页 |
2.1.7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4-3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2.2.1 内生菌的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2.2.2 根际菌的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2.3 金铁锁内生菌与根际菌物种组成及相关性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免培养原核微生物群落关联性的研究 | 第49-1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9-51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2-150页 |
3.2.1 各样点的测序质量 | 第52-55页 |
3.2.2 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对红壤金铁锁6个样点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 第55-107页 |
3.2.3 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对沙壤金铁锁4个样点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 第107-143页 |
3.2.4 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分布分析 | 第143-147页 |
3.2.5 放线菌在纯培养与免培养中的比较分析 | 第147-1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50-154页 |
第四章 三株潜在新分类单元的放线菌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154-17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154-157页 |
4.1.1 试验菌株 | 第154页 |
4.1.2 形态和培养特征 | 第154-155页 |
4.1.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55-156页 |
4.1.4 化学分类特征 | 第156-157页 |
4.1.5 分子分类 | 第157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157-174页 |
4.2.1 诺卡氏菌属一个新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 第157-163页 |
4.2.2 类诺卡氏菌属一个新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 第163-168页 |
4.2.3 链霉菌科一个新属的多相分类研究 | 第168-1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74-175页 |
第五章 金铁锁内生、根际放线菌的生物活性 | 第175-1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75-176页 |
5.1.1 金铁锁内生和根际放线菌抗菌活性检测 | 第175页 |
5.1.2 酶活检测 | 第175-17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76-187页 |
5.2.1 内生菌抗菌活性 | 第176-179页 |
5.2.2 根际菌抗菌活性 | 第179-182页 |
5.2.3 金铁锁内生菌产酶活性 | 第182-184页 |
5.2.4 金铁锁根际菌产酶活性 | 第184-186页 |
5.2.5 金铁锁根际菌与内生菌活性比较 | 第186-1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87-1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9-194页 |
6.1 总结 | 第189-193页 |
6.2 展望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07-209页 |
致谢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