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桂铁路白腊寨站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边坡治理技术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破坏形式 | 第14-20页 |
2.1 概论 | 第14页 |
2.2 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 | 第14-16页 |
2.2.1 岩土性质 | 第14页 |
2.2.2 岩层的构造与结构 | 第14-15页 |
2.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5页 |
2.2.4 地貌因素 | 第15页 |
2.2.5 自然和人为因素 | 第15-16页 |
2.3 边坡破坏形式及边坡分类 | 第16-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白腊寨车站铁路高边坡设计 | 第20-40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0-22页 |
3.1.1 自然特征 | 第20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3.1.3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3.1.4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3.1.5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1页 |
3.1.6 不良地质 | 第21页 |
3.1.7 岩土参数选择 | 第21-22页 |
3.2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22-28页 |
3.2.1 滑移面的确定 | 第22-23页 |
3.2.2 稳定性计算 | 第23-27页 |
3.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3.3 路堑高边坡设计 | 第28-37页 |
3.3.1 边坡设计的原则 | 第28页 |
3.3.2 边坡设计的要求 | 第28页 |
3.3.3 高边坡稳定性设计 | 第28-29页 |
3.3.4 加固防护措施设计 | 第29-35页 |
3.3.5 该段高边坡具体设计 | 第35-37页 |
3.4 边坡稳定性监测设计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高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40-62页 |
4.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40-41页 |
4.1.1 概述 | 第40页 |
4.1.2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第40-41页 |
4.2 边坡有限元模型 | 第41-45页 |
4.2.1 本构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4.2.2 屈服准则 | 第42页 |
4.2.3 结构面模型 | 第42-43页 |
4.2.4 锚固支护模型 | 第43-44页 |
4.2.5 ANSYS模拟边坡时的具体应用 | 第44-45页 |
4.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45-47页 |
4.3.1 安全系数的定义 | 第45-46页 |
4.3.2 强度折减法基本算法 | 第46-47页 |
4.3.3 模型及参数确定 | 第47页 |
4.3.4 边坡失稳判断依据 | 第47页 |
4.4 在施工过程中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47-61页 |
4.4.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47-49页 |
4.4.2 结论 | 第4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