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税收筹划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2章 税收筹划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1 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理论 | 第21-22页 |
2.1.1 选择多种方式转让开发产品 | 第21页 |
2.1.2 选择有利的增值率核算方式 | 第21-22页 |
2.1.3 充分利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 | 第22页 |
2.1.4 有关利息支出扣除项目规定 | 第22页 |
2.2 有效税收筹划理论 | 第22-23页 |
2.3 “临界点”税收筹划方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TH房地产公司土地增值税清算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 第24-49页 |
3.1 企业基本情况 | 第24页 |
3.2 土地增值税清算项目简介 | 第24-28页 |
3.2.1 项目建设规模 | 第24-26页 |
3.2.2 项目销售情况 | 第26-27页 |
3.2.3 土地增值税清算条件 | 第27-28页 |
3.3 CH开发项目应缴土地增税测算过程及结果 | 第28-38页 |
3.3.1 CH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应税收入的确认 | 第28页 |
3.3.1.1 开发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标准 | 第28页 |
3.3.1.2 经审核确认的CH开发项目东地块项目土地增值税应税收入 | 第28页 |
3.3.2 CH开发项目东地块项目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金额的确认 | 第28-38页 |
3.3.2.1 房地产开发项目扣除项目金额确认标准 | 第28-29页 |
3.3.2.2 扣除项目金额组成内容及审核要点 | 第29-30页 |
3.3.2.3 房地产开发项目扣除项目金额确认 | 第30-37页 |
3.3.2.4 CH开发项目应缴土地增税测算结果 | 第37-38页 |
3.4 CH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具体分析 | 第38-46页 |
3.4.1 项目相关期间费用转入开发间接费方案 | 第39-40页 |
3.4.2 利息据实扣除方案 | 第40-41页 |
3.4.3 适度加大建造成本方案 | 第41-43页 |
3.4.4 代收费用一并计房产收入方案 | 第43-44页 |
3.4.5 分散销售收入方案 | 第44-46页 |
3.5 CH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效益分析 | 第46-49页 |
3.5.1 CH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综合筹划方案 | 第46-47页 |
3.5.2 CH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综合筹划结果及效益分析 | 第47-49页 |
第4章 TH房地产开发公司土地增值税清算税收筹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9-52页 |
4.1 TH房地产公司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4.1.1 管理层税收筹划意识不够强 | 第49页 |
4.1.2 税收筹划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 第49页 |
4.1.3 税收筹划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 | 第49-50页 |
4.2 TH房地产公司税收筹划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0-52页 |
4.2.1 企业管理失衡 | 第50页 |
4.2.2 财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能力有限 | 第50页 |
4.2.3 利益驱使,盲目作为 | 第50-51页 |
4.2.4 执法部门税法界限不清晰,执法固守陈规 | 第51页 |
4.2.5 税法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 | 第51-52页 |
第5章 TH房地产公司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策略与风险防范措施 | 第52-56页 |
5.1 税收筹划策略 | 第52-54页 |
5.1.1 分散收入筹划法 | 第52页 |
5.1.2 利息支出筹划法 | 第52-53页 |
5.1.3 适度加大建造成本筹划法 | 第53页 |
5.1.4 代收费用筹划法 | 第53-54页 |
5.1.5 费用迁移筹划法 | 第54页 |
5.2 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54-56页 |
5.2.1 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意识 | 第54-55页 |
5.2.2 全面了解税法变动 | 第55页 |
5.2.3 加强与税务部门交流 | 第55页 |
5.2.4 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素质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