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镇化新格局与大学生就业空间概论 | 第20-36页 |
2.1 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城镇化新格局 | 第20-22页 |
2.1.2 大学生就业空间 | 第22-23页 |
2.2 城镇化与大学生就业空间理论 | 第23-2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消除三大差别思想 | 第23-25页 |
2.2.2 西方人口城乡流动思想 | 第25-27页 |
2.2.3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与大学生城乡分布思想 | 第27-29页 |
2.3 城镇化新格局与大学生就业空间的关系 | 第29-36页 |
2.3.1 城镇化新格局是大学生就业空间扩展的新选择 | 第29-31页 |
2.3.2 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影响城镇化新格局的重要因素 | 第31-36页 |
第三章 城镇化新格局中大学生就业空间面临的问题 | 第36-43页 |
3.1 城镇化新格局中大学生就业导向响应度不高 | 第36-40页 |
3.1.1 城镇化新格局中蕴含大学生就业导向 | 第36-37页 |
3.1.2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过小 | 第37-40页 |
3.2 城镇化新格局建设与大学生择业观存在差异 | 第40-43页 |
3.2.1 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工作 | 第40-41页 |
3.2.2 大学生就业倾向于大中城市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城镇化新格局中大学生就业空间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43-50页 |
4.1 城镇化新格局中缺乏大学生就业选择配套政策 | 第43-45页 |
4.1.1 现存政策针对性较弱 | 第43-44页 |
4.1.2 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存在区域性差异 | 第44-45页 |
4.1.3 地区、行业之间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 | 第45页 |
4.2 高等院校中缺乏对大学生有效的就业选择指导 | 第45-47页 |
4.2.1 大学生就业规划课程形同虚设 | 第46页 |
4.2.2 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 第46-47页 |
4.2.3 院校就业指导部门作用发挥有限 | 第47页 |
4.3 我国城镇化新格局中引导大学生就业空间定位的研究滞后 | 第47-50页 |
4.3.1 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研究已趋成熟 | 第47-48页 |
4.3.2 大学生就业空间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 第48页 |
4.3.3 政策制定缺乏理论支撑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化解城镇化新格局中大学生就业空间问题的对策 | 第50-59页 |
5.1 加快城镇化新格局形成的进程 | 第50-53页 |
5.1.1 注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 | 第50-51页 |
5.1.2 推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1页 |
5.1.3 加快城市群建设,整合社会资源 | 第51-52页 |
5.1.4 优化村镇建设格局,更新农村面貌 | 第52-53页 |
5.2 建立健全城镇化新格局中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配套政策 | 第53-55页 |
5.2.1 恢复户籍制度单一人口管理作用 | 第53-54页 |
5.2.2 完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 第54页 |
5.2.3 增强引导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政策优惠力度 | 第54-55页 |
5.2.4 加大宏观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 第55页 |
5.3 将城镇化新格局融入大学生就业空间指导 | 第55-59页 |
5.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第55-56页 |
5.3.2 强化院校就业指导部门职责 | 第56-57页 |
5.3.3 明确大学生就业空间选择的重要性 | 第57-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大学生就业空间定位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