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病原学特征 | 第14-15页 |
2 侵染机制 | 第15-16页 |
3 LM致病岛 | 第16-20页 |
4 非编码RNA的研究 | 第20-24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4-56页 |
试验一 LM rli87基因缺失株的构建、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 第24-37页 |
1 材料 | 第25-26页 |
·菌株、载体及试剂 | 第25页 |
·引物设计 | 第25页 |
·仪器 | 第25-26页 |
2 方法 | 第26-29页 |
·LM EGD-e基因组的提取 | 第26页 |
·△ rli87基因缺失融合片段的构建 | 第26页 |
·rli87基因缺失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26-27页 |
·pKSV7-△ rli87穿梭质粒的构建 | 第27页 |
·电转用LM EGD-e感受态细胞及电击杯的制备 | 第27-28页 |
·LM-△ rli87缺失株的构建、筛选与鉴定 | 第28页 |
·LM-△ rli87缺失株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 第28-29页 |
·LM-△ rli87和LM EGD-e在 37℃的生长特性 | 第29页 |
3 结果 | 第29-35页 |
·上游同源臂和下游同源臂的扩增结果 | 第29-30页 |
·基因重叠PCR扩增结果和测序鉴定结果 | 第30页 |
·重组穿梭质粒pKSV7-△ RsbV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pKSV7-△ rli87质粒的鉴定 | 第31页 |
·LM-△ rli87缺失株的PCR鉴定 | 第31-32页 |
·LM-△ rli87缺失株遗传稳定性鉴定 | 第32页 |
·LM -△ rli87重组菌的测序结果 | 第32-35页 |
·重组菌在 37℃条件下生长曲线 | 第35页 |
4 讨论 | 第35-37页 |
试验二 ncRNARli87基因缺失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的影响 | 第37-46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菌株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引物设计 | 第38-39页 |
2 方法 | 第39-41页 |
·rli87基因缺失株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实验 | 第39页 |
·不同pH值环境下的生存实验 | 第39-40页 |
·高盐环境下的生存实验 | 第40页 |
·氧化压力条件下的生存实验 | 第40页 |
·RNA提取 | 第40页 |
·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第40-41页 |
3 结果 | 第41-44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 第41页 |
·不同pH值环境下的生存实验 | 第41-42页 |
·不同压力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 第42-44页 |
·应激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 | 第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试验三 ncRNArli87基因缺失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46-56页 |
1 材料 | 第47-48页 |
·菌株与实验动物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引物 | 第47-48页 |
2 方法 | 第48-50页 |
·细胞黏附和侵袭试验 | 第48-49页 |
·溶血实验 | 第49页 |
·小鼠载菌量的测定 | 第49页 |
·LD50的测定 | 第49页 |
·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q RT-PCR) | 第49-50页 |
3 结果 | 第50-54页 |
·细胞黏附和侵袭试验 | 第50-51页 |
·溶血实验 | 第51页 |
·小鼠载菌量的测定 | 第51-53页 |
·LD_(50)的测定 | 第53-54页 |
·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q RT-PCR) | 第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全文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
文章发表情况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