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锰过氧化氢酶概述 | 第12-15页 |
·过氧化氢酶的来源、结构及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过氧化氢酶的应用 | 第13页 |
·过氧化氢酶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 第15页 |
·外源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15页 |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主要优点 | 第15页 |
·毕赤酵母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15页 |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15-16页 |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15-16页 |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16页 |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缺点 | 第16页 |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6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锰过氧化氢酶基因MnCAT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18-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8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8-22页 |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第22-23页 |
·密码子优化 | 第23页 |
·重组质粒pPIC3.5K-MnCAT的构建 | 第23页 |
·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化学转化 | 第23-24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24页 |
·重组Pichia pastoris的构建与筛选 | 第24-25页 |
·重组Pichia pastoris酵母的鉴定和诱导表达 | 第25页 |
·锰过氧化氢酶的分离纯化 | 第25-26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酶活测定 | 第26页 |
·锰过氧化氢酶的酶学性质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密码子优化 | 第27-28页 |
·重组质粒pPIC3.5K-MnCAT的构建及双酶切验证 | 第28-30页 |
·重组P. pastoris SMD1163/pPIC3.5K-MnCAT的筛选 | 第30页 |
·重组Pichia pastoris SMD1163/pPIC3.5K-MnCAT的诱导表达 | 第30页 |
·锰过氧化氢酶的分离纯化 | 第30-34页 |
·锰过氧化氢酶的酶学性质 | 第34-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锰过氧化氢酶基因MnCAT和转运蛋白基因mntH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 | 第40-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40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0页 |
·重组质粒pACYC-mntH的构建及验证 | 第40-42页 |
·大肠杆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42页 |
·BL21(DE3)/pET28a-MnCAT/pACYA-mntH菌株验证 | 第42页 |
·MnCAT的酶活测定 | 第42-43页 |
·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 | 第43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蛋白纯化 | 第43页 |
·酶学性质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重组质粒pACYC-mntH的构建及验证 | 第43-44页 |
·mntH和MnCAT共表达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第44页 |
·蛋白纯化 | 第44-46页 |
·锰过氧化氢酶的酶学性质 | 第46-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重组大肠杆菌的摇瓶发酵优化及 5L罐分批-补料发酵 | 第52-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菌株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培养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种子生长曲线及种龄的确定 | 第53页 |
·Mn~(2+)添加量对重组菌发酵产MnCAT的影响 | 第53-54页 |
·碳源对重组菌发酵产MnCAT的影响 | 第54-55页 |
·氮源对重组菌发酵产MnCAT的影响 | 第55-57页 |
·IPTG浓度对重组菌发酵产MnCAT的影响 | 第57-58页 |
·初始诱导菌体浓度对重组菌发酵产Mn CAT的影响 | 第58-59页 |
·温度对重组菌发酵生产MnCAT的影响 | 第59-60页 |
·初始pH值对重组菌发酵生产MnCAT的影响 | 第60页 |
·E. coli EC-01在发酵罐中的发酵产酶过程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