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产业结构 | 第17页 |
·产业结构优化 | 第17-18页 |
·产业转型 | 第18页 |
·产业结构政策 | 第18页 |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产业结构调整援助政策理论 | 第19页 |
·产业布局理论 | 第19-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经验借鉴 | 第21-25页 |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成功案例 | 第21-23页 |
·日本经验借鉴 | 第21页 |
·法国经验借鉴 | 第21-22页 |
·台湾经验借鉴 | 第22页 |
·天津经验借鉴 | 第22-23页 |
·沈阳铁西经验借鉴 | 第23页 |
·上述案例对徐州市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4章 徐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36页 |
·徐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徐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第26-33页 |
·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 第26-28页 |
·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徐州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 第33-34页 |
·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 | 第34页 |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 第34-35页 |
·产业空间分布不合理 | 第35-36页 |
第5章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 SWOT 分析 | 第36-39页 |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内部能力 | 第36-37页 |
·地理区位优越独特 | 第36页 |
·交通网络发达便捷 | 第36页 |
·资源禀赋优异丰富 | 第36-37页 |
·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逐渐丧失 | 第37页 |
·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形势不容乐观 | 第37页 |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外部环境 | 第37-39页 |
·上位规划频频出台给予政策支持 | 第37-38页 |
·行政区划调整带来新机遇 | 第38页 |
·京沪高铁开通注入新动力 | 第38页 |
·周边城市迅速崛起带来竞争压力 | 第38页 |
·省外产业大力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 第38-39页 |
第6章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策略 | 第39-46页 |
·全力打造多元产业体系 | 第39-43页 |
·建立科学组合,打造完整产业体系 | 第39-42页 |
·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有效促进徐州资源型经济转型 | 第42页 |
·加强产业之间的关联,促进产业融合 | 第42-43页 |
·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 第43页 |
·合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第43-44页 |
·大力推动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 | 第44页 |
·密切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 | 第44-45页 |
·鼓励产业绿色生态发展 | 第45-46页 |
第7章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保障措施 | 第46-48页 |
·落实优惠政策,加强政策扶持 | 第46页 |
·构建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创新载体 | 第46-47页 |
·加强人才引进,强化智力支撑 | 第47页 |
·创新投资机制,强化融资支持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