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 第14-16页 |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生态文明建设与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研究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0页 |
·可能的不足 | 第20-21页 |
2 区域概况 | 第21-29页 |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1-22页 |
·基本概况 | 第21页 |
·自然资源 | 第21-22页 |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2-25页 |
·人口状况 | 第22页 |
·经济发展 | 第22-24页 |
·社会事业 | 第24-25页 |
·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 | 第25-29页 |
·生态本底与生态资产 | 第25页 |
·区域生态类型 | 第25页 |
·生态系统特征 | 第25-26页 |
·环境质量 | 第26页 |
·环境保护措施 | 第26-29页 |
3 区域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 | 第29-41页 |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各指标现状 | 第31-37页 |
·驱动力分析 | 第31-32页 |
·压力分析 | 第32-34页 |
·状态分析 | 第34-36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响应分析 | 第37页 |
·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 第37-41页 |
·经济总量小,生态环境建设自身投入能力有限 | 第37-38页 |
·生态环境脆弱 | 第38页 |
·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第38页 |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不足 | 第38页 |
·生态能力建设较弱 | 第38-41页 |
4 战略定位与建设目标 | 第41-55页 |
·战略定位 | 第41-44页 |
·清洁能源基地示范区 | 第41-43页 |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 第43页 |
·雅鲁藏布江绿色长廊示范区 | 第43-44页 |
·西藏高原美丽家园示范区 | 第44页 |
·山南藏源生态文化示范区 | 第44页 |
·建设目标 | 第44-48页 |
·经济发展质量目标 | 第45页 |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目标 | 第45-46页 |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 | 第46-47页 |
·文化培育目标 | 第47-48页 |
·体制机制建设目标 | 第48页 |
·主要建设任务 | 第48-55页 |
·合理构建空间开发格局 | 第48-49页 |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第49-50页 |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 第50-51页 |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 第51页 |
·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 第51-52页 |
·建立藏源生态文化体系 | 第52页 |
·创新体制机制 | 第52-53页 |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 第53-55页 |
5 重点建设工程与发展途径 | 第55-69页 |
·产城一体化建设工程 | 第55-58页 |
·发展思路 | 第55-56页 |
·发展目标 | 第56页 |
·产业选择 | 第56-57页 |
·功能区建设 | 第57-58页 |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工程 | 第58-61页 |
·建设理念 | 第58-59页 |
·区域特征 | 第59页 |
·具体发展目标 | 第59-60页 |
·建设内容 | 第60-61页 |
·特色产业建设工程 | 第61-69页 |
·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 | 第61-64页 |
·发展农牧副产品加工业 | 第64-65页 |
·民族手工业聚集发展区建设 | 第65-69页 |
6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效益 | 第69-75页 |
·经济效益 | 第69-70页 |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生态经济发展 | 第69页 |
·优化能源结构 | 第69-70页 |
·节约非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70页 |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 第70页 |
·社会效益 | 第70-71页 |
·促进社会稳定 | 第70页 |
·提升人口素质 | 第70-71页 |
·改善生活质量 | 第71页 |
·促进社会进步 | 第71页 |
·生态环境效益 | 第71-73页 |
·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环境质量 | 第71页 |
·降低污染排放,净化自然环境 | 第71-72页 |
·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 第72页 |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 第72页 |
·维持生态环境景观 | 第72-73页 |
·提高环境预警能力 | 第73页 |
·遏制生态破坏,维持生态平衡 | 第73页 |
·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第73页 |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第73-75页 |
·国土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 第73-74页 |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 第74页 |
·国土空间管理更加精细科学 | 第74-75页 |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5-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政策建议 | 第75-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图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