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与动因 | 第14-15页 |
·苏州边缘区村庄处于城乡更替的迅猛地区 | 第14页 |
·苏州边缘区村庄处于城乡矛盾的焦点地区 | 第14-15页 |
·苏州边缘区村庄处于城乡统筹的实践地区 | 第15页 |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与研究对象辨析 | 第20-3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5页 |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25-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5-26页 |
·土地流转理论 | 第26页 |
·“灰色用地”理论 | 第26-28页 |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28-32页 |
·城市边缘区 | 第28-30页 |
·城边村 | 第30页 |
·村级土地利用 | 第30-31页 |
·弹性规划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苏州边缘区村庄土地利用分析 | 第32-42页 |
·苏州边缘区土地利用概况 | 第32-37页 |
·苏州城市概况 | 第32-33页 |
·苏州边缘区发展历程 | 第33-36页 |
·苏州边缘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36-37页 |
·不同区位苏州边缘村庄空间分布 | 第37-39页 |
·城市边缘区村庄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37-38页 |
·苏州市村庄分布概况 | 第38-39页 |
·不同区位的苏州边缘区村庄范围 | 第39页 |
·苏州边缘区村庄土地利用现状 | 第39-41页 |
·城市边缘区村庄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苏州边缘区村庄土地利用现状问题 | 第40-41页 |
·苏州边缘区村庄土地弹性应对措施 | 第41-42页 |
·弹性控制—遵循定序、定量、定位控制原则 | 第41页 |
·弹性规划—遵循时空上的动态规划原则 | 第41页 |
·弹性管理—遵循分时分层的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的原则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弹性控制—苏州边缘区村庄土地弹性利用综合评价 | 第42-52页 |
·构建土地弹性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和内容 | 第42-43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 第42页 |
·评价的内容 | 第42-43页 |
·评价的技术路线 | 第43页 |
·指标因子的选取与构建 | 第43-47页 |
·选取指标因子的原则 | 第43-44页 |
·指标因子的确定 | 第44-45页 |
·指标因子权重及其配比关系 | 第45-47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及评价结果 | 第47-50页 |
·计算方法 | 第47页 |
·评价结果 | 第47-50页 |
·三类边缘区村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弹性规划—苏州边缘区村庄“灰色用地”规划研究 | 第52-72页 |
·“灰色用地”方法在城市边缘区村庄中的可适性探索 | 第52-56页 |
·“灰色用地”在边缘区村庄中的选区 | 第52-54页 |
·边缘区村庄“灰色用地”规划过程 | 第54-55页 |
·边缘区村庄土地弹性利用的现实意义 | 第55-56页 |
·苏州交融型边缘区村庄“灰色用地”研究 | 第56-67页 |
·居住用地“灰色用地”实践 | 第56-60页 |
·工业用地“灰色用地”实践 | 第60-64页 |
·农林用地“灰色用地”实践 | 第64-67页 |
·苏州独立型边缘区村庄“灰色用地”研究 | 第67-70页 |
·增量土地“灰色用地”实践 | 第68页 |
·存量土地“灰色用地”实践 | 第68-70页 |
·苏州侵入型边缘区村庄“灰色用地”研究 | 第70页 |
·苏州边缘区村庄弹性利用导则的构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弹性管理—苏州边缘区村庄土地弹性管理机制研究 | 第72-76页 |
·土地弹性规划实施保障基本思想 | 第72页 |
·实现弹性规划编制与实施一体化 | 第72页 |
·实现弹性规划引导与调控主导化 | 第72页 |
·实现弹性规划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最大化 | 第72页 |
·边缘区村庄土地弹性管理机制研究 | 第72-75页 |
·战略层面—纵向和横向动态控制相结合 | 第73-74页 |
·操作层面—规划执行和管理辅助相结合 | 第74-75页 |
·边缘区村庄土地弹性利用保障实施措施 | 第75-76页 |
·加强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协调力度 | 第75页 |
·加强法规建设和政策的支持力度 | 第75页 |
·加强村庄经济和生态平衡的发展力度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76-78页 |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7页 |
·主要不足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