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和谐的西部山地工业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与动因 | 第13-15页 |
·历史机遇推进实践发展 | 第13-14页 |
·现实状态亟待生态保全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础认知研究 | 第20-34页 |
·西部山地与山地城市研究 | 第21-24页 |
·西部山地 | 第21-23页 |
·山地城市 | 第23页 |
·西部生态化发展 | 第23-24页 |
·工业园区发展的本体研究 | 第24-31页 |
·国外工业园区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国内工业园区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西部山地工业园区特征 | 第28-29页 |
·西部山地工业园区发展 | 第29-31页 |
·人地关系的基础认知研究 | 第31-34页 |
·人地关系论 | 第31页 |
·规划的人地关系视角 | 第31-32页 |
·西部山地工业园区的人地关系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人地和谐的规划原则研究 | 第34-42页 |
·观念—均衡性原则 | 第35-37页 |
·工业化发展的选择 | 第35页 |
·规划取向失衡 | 第35-36页 |
·均衡性原则 | 第36-37页 |
·编制—层次性原则 | 第37-39页 |
·生态环境状态认知 | 第37页 |
·规划编制失调 | 第37页 |
·层次性原则 | 第37-39页 |
·实施—持续性原则 | 第39-42页 |
·人类活动胁迫加剧 | 第39页 |
·规划实施失控 | 第39-40页 |
·持续性原则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人地和谐的规划程序研究 | 第42-54页 |
·西部山地工业园区规划程序的问题 | 第43-46页 |
·区域统筹缺乏 | 第43-44页 |
·多层面评价缺失 | 第44-45页 |
·生态网络格局构建缺位 | 第45-46页 |
·西部山地工业园区的规划程序 | 第46-54页 |
·先区域后局部—基于区域统筹的局部规划 | 第46-47页 |
·先评价后调控—基于CPSR评价的人地关系调控 | 第47-51页 |
·先生态后生产—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空间建构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基于人地和谐的规划策略研究 | 第54-78页 |
·西部山地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策略 | 第55-60页 |
·静态主导动态扶植—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选择 | 第55-57页 |
·纵向成链横向增补—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培育 | 第57-58页 |
·产业闭环城园联动—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 | 第58-60页 |
·西部山地工业园区的空间规划策略 | 第60-78页 |
·空间结构—因地就势、组团串联、线状延展 | 第60-66页 |
·功能布局—生活上坡、生产下坡、混专结合 | 第66-69页 |
·公共设施—两级配套、均衡布点、动态建设 | 第69-72页 |
·交通组织—节约主路、成环次路、多样断面 | 第72-74页 |
·绿地构建—上山下沟、障空补缺、外围锦屏 | 第74-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8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78-79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