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网络文化市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7页 |
·网络文化市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4页 |
·协同治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网络文化市场 | 第20-21页 |
·多元主体 | 第21-23页 |
·协同治理 | 第23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公共利益理论 | 第23-24页 |
·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博弈论 | 第25-26页 |
·网络文化市场协同治理的现实需要及其特性 | 第26-29页 |
·网络文化市场协同治理的现实需要 | 第26-27页 |
·网络文化市场协同治理的特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网络文化市场多元主体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9-40页 |
·国内外网络文化市场多元主体治理的基本现状 | 第29-33页 |
·国外网络文化市场治理现状 | 第29-30页 |
·国内网络文化市场治理现状 | 第30-33页 |
·天津市网络文化市场多元主体治理的基本情况 | 第33-40页 |
·天津市网络文化市场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果 | 第33-34页 |
·天津市网络文化市场多元主体治理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第四章 天津市网络文化市场治理的问题分析 | 第40-50页 |
·网络文化市场治理问题的维度分析 | 第40-42页 |
·理念层问题分析 | 第42-45页 |
·价值基准判定不清 | 第42-43页 |
·政府“无为”观念作祟 | 第43页 |
·双重道德的缺失 | 第43-44页 |
·前瞻性规划不当 | 第44-45页 |
·技术层问题分析 | 第45-46页 |
·内容与技术汇融不足 | 第45-46页 |
·公共安全与个人安全保护不力 | 第46页 |
·制度层问题分析 | 第46-48页 |
·制度创新缓慢 | 第46-47页 |
·组织架构不健全 | 第47-48页 |
·生态层问题分析 | 第48-50页 |
·整体性考量匮缺 | 第48-49页 |
·系统性交流机制尚未建立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典型网络文化市场治理经验借鉴 | 第50-54页 |
·韩国网络文化市场治理的“输出模式” | 第50-51页 |
·网络文化市场治理的上海经验 | 第51-54页 |
第六章 完善天津市网络文化市场协同治理的对策思考 | 第54-64页 |
·网络文化市场治理理念及思路 | 第54-55页 |
·政府的角色与定位 | 第55-58页 |
·推崇法治先行精神 | 第55-56页 |
·保障权力下沉 | 第56页 |
·提升网络文化综合实力 | 第56页 |
·完善规划与监督 | 第56-57页 |
·降低行业壁垒 | 第57-58页 |
·变革工作模式 | 第58页 |
·市场企业的角色与定位 | 第58-60页 |
·技术革新与内容创新 | 第58-59页 |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第59页 |
·加强企业间合作 | 第59页 |
·注重人才库建设 | 第59-60页 |
·第三方组织的角色与定位 | 第60-61页 |
·网络文化市场的清道夫 | 第60页 |
·网络文化活动的策划者 | 第60-61页 |
·网民的角色与定位 | 第61-62页 |
·树立消费者观念 | 第61页 |
·增强自律与他律的主动性 | 第61-62页 |
·以政府为轴心的四元主体轮式协同治理模式的提出 | 第62-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