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多甫拉托夫作品中的伪纪实主义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摘要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1. 多甫拉托夫的创作概述 | 第11-13页 |
2. 多甫拉托夫创作中的伪纪实主义现象概观 | 第13-17页 |
3. 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4. 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26-29页 |
第一章 多甫拉托夫伪纪实主义小说的话语 | 第29-79页 |
1. 伪纪实主义的内涵 | 第29-41页 |
·电影中的伪纪实主义 | 第29-31页 |
·文学中的伪纪实主义 | 第31-41页 |
2. 多甫拉托夫伪纪实主义小说的叙事人称 | 第41-53页 |
·多甫拉托夫伪纪实主义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功能 | 第42-48页 |
·创造真实感 | 第43-46页 |
·营造抒情氛围 | 第46-48页 |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局限性及其突破策略 | 第48-53页 |
·体验视角融入回顾性视角 | 第49-50页 |
·摄像机式外视角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交融 | 第50-51页 |
·全知视角的使用 | 第51-53页 |
3. 伪纪实主义小说的叙述面具 | 第53-59页 |
4. 伪纪实主义小说的语言特征 | 第59-77页 |
·词语特征 | 第59-63页 |
·句法特征 | 第63-69页 |
·修辞性改写 | 第69-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二章 多甫拉托夫伪纪实主义小说的结构艺术 | 第79-107页 |
1. 伪纪实主义小说的短篇小说环结构 | 第80-86页 |
2. 边框的形式及意义 | 第86-96页 |
·以小说开头与结尾为形式的边框 | 第87-92页 |
·以小说标题为形式的边框 | 第92-96页 |
3. 伪纪实主义小说双语体结构实例分析 | 第96-104页 |
·《营区》书信+短篇小说的伪纪实主义结构 | 第96-100页 |
·《妥协》新闻报道+短篇小说的伪纪实主义结构 | 第100-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三章 多甫拉托夫伪纪实主义小说的人物 | 第107-140页 |
1. 人物塑造手法概述 | 第107-119页 |
·民主原则 | 第109-110页 |
·侧重个性描写 | 第110-113页 |
·与人物原型的关系 | 第113-119页 |
2. 人物的“醉态”变形 | 第119-126页 |
·酒的象征意义 | 第121-125页 |
·“醉态化”的人物与酒神精神 | 第125-126页 |
3. 人物的“幽默”变形 | 第126-138页 |
·人物形象幽默化的途径及意义 | 第127-132页 |
·自嘲精神下的自我 | 第132-135页 |
·幽默的审世观 | 第135-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四章 多甫拉托夫伪纪实主义艺术手法探源 | 第140-181页 |
1. 伪纪实主义作为身份认同的途径 | 第140-164页 |
·多甫拉托夫之谜与身份认同 | 第140-145页 |
·民族归属感的缺失 | 第145-151页 |
·作家身份的实现之难 | 第151-155页 |
·移民者的流亡处境 | 第155-164页 |
2. 伪纪实主义作为多甫拉托夫审美实践的手段 | 第164-179页 |
·审美主义的内涵 | 第166-169页 |
·多甫拉托夫的文学态度 | 第169-172页 |
·多甫拉托夫写作的非道德主义立场 | 第172-176页 |
·多甫拉托夫将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实践 | 第176-179页 |
本章小结 | 第179-181页 |
结语 | 第181-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201页 |
附录 | 第201-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