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学者名票对京剧的推动作用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7-9页 |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第9页 |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民国以来京剧与学者之间的关系 | 第10-13页 |
| 一、民国以来学者系统地梳理了戏曲史 | 第10页 |
| 二、民国以来学者对京剧的贡献 | 第10-11页 |
| 三、民国以来学者票友对京剧的贡献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学者名票的人生经历 | 第13-16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 二、拜师学艺 | 第14-15页 |
| 三、本职专业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学者名票的成就和贡献 | 第16-24页 |
| 一、吴小如综述京剧老生流派 | 第16-19页 |
| 二、刘曾复描绘京剧脸谱图谱 | 第19-20页 |
| 三、朱家溍探究京剧源流 | 第20页 |
| 四、欧阳中石传承发展奚派 | 第20-22页 |
| 五、王元化谈京剧传统 | 第22-24页 |
| 六、叶秀山论京剧美学 | 第24页 |
| 第四章 学者名票参与京剧理论的建设 | 第24-39页 |
| 一、谈京剧的起源与变迁 | 第25-27页 |
| 二、谈京剧的虚拟性 | 第27-32页 |
| (1)综述 | 第27-29页 |
| (2)舞台布景的虚拟 | 第29页 |
| (3)动作的虚拟 | 第29-31页 |
| (4)唱念的虚拟 | 第31-32页 |
| (5)比兴 | 第32页 |
| 三、谈京剧的表演体系 | 第32-39页 |
| (1)观众具有独立性 | 第32-33页 |
| (2)以演员为中心 | 第33-35页 |
| (3)行当划分明确 | 第35-36页 |
| (4)以名家流派为线 | 第36-39页 |
| 第五章 学者名票参与京剧剧目的梳理和评论 | 第39-49页 |
| 一、整理剧目字字必究 | 第39-41页 |
| 二、以《空城计》为例谈剧情逻辑和唱腔 | 第41-46页 |
| 三、以《玉堂春》为例谈人物刻画 | 第46-47页 |
| 四、以《文昭关》为例谈流派继承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