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长城”与“凤凰”的发展情况概述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左派国语电影的“”龙头公司——“长城”的建立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朱石麟创立“凤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产业运作模式比较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各具特色的公司运作模式 | 第18-21页 |
一 “长城”——“编导委员会”的工作方式 | 第18-20页 |
二 “凤凰”——“卫星绕地球”的模式培养新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多途径的资金来源 | 第21-25页 |
一 “长城”——内地支持与售卖发行权 | 第21-23页 |
二 “凤凰”——旧资源利用与卖片花 | 第23-25页 |
第三节 产业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左派语境下的美学差异 | 第26-38页 |
第一节 纷繁的社会城市光影:内容与题材的差异 | 第26-30页 |
一 “长城”——社会写实风格 | 第26-29页 |
二 “凤凰”——人文写实创作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类型化创作:多元发展与喜剧为主 | 第30-36页 |
一 “长城”——类型多元化倾向 | 第30-33页 |
二 “凤凰”——交叉类型下的“喜剧之家” | 第33-36页 |
第三节 美学差异比较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中“长城”与“凤凰”的意义及当下启示 | 第38-46页 |
第一节 “长城”与“凤凰”对香港国语电影的发展意义 | 第38-41页 |
第二节 “长城”与“凤凰”的美学分众化对香港影人北上的启示 | 第41-46页 |
一 以合拍片的形式与内地电影人合作,解决创作的资金问题 | 第41-42页 |
二 适应内地观众口味 | 第42-44页 |
三 分众化的启示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