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22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的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腹泻病与食源性腹泻病 | 第12-13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的致病因素 | 第13-14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的流行及危害 | 第14-15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监测工作进展 | 第15-17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监测的常规系统 | 第16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监测的新方法 | 第16-17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的负担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全球食源性腹泻病的负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的负担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我国食源性腹泻病负担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第20-22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对象 | 第22页 | 
|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对象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方法 | 第22页 | 
|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内容 | 第23页 | 
|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内容 | 第23页 | 
| ·相关病例定义及计算指标 | 第23-24页 | 
| ·监测病例 | 第23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病例 | 第23页 | 
| ·主要计算指标 | 第23-24页 | 
| ·质量控制 | 第24页 | 
| ·食源性腹泻病主动监测质量控制 | 第24页 | 
|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质量控制 | 第24页 | 
|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25-44页 | 
| ·吉林省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 | 第25-32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例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例的暴露情况 | 第26-27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原菌检出情况 | 第27-28页 | 
| ·不同性别病原菌检出情况 | 第28-29页 | 
| ·不同年龄组病原菌检出情况 | 第29-31页 | 
| ·不同监测月份病原菌检出情况 | 第31-32页 | 
| ·不同地区病原菌检出情况 | 第32页 | 
| ·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流行病学负担分析 | 第32-36页 | 
|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 ·食源性腹泻病月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 ·食源性腹泻病月患病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 ·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经济负担分析 | 第36-37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直接经济负担情况 | 第36页 | 
| ·食源性腹泻病间接经济负担情况 | 第36-37页 | 
| ·食源性腹泻病总体经济负担情况 | 第37页 | 
| ·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2页 | 
| ·不同性别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第37-38页 | 
| ·不同年龄组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第38页 | 
| ·不同民族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第38-39页 | 
| ·不同文化程度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第39页 | 
| ·不同职业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第39页 | 
| ·不同居住地性质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第39-40页 | 
| ·不同家庭年人均收入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29 | 第40页 | 
| ·过去4周内发生不同次数腹泻症状的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第40-41页 | 
| ·不同患病持续天数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第41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 ·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经济负担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44-49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情况 | 第44-46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例特征 | 第44-45页 | 
|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原菌检出情况 | 第45-46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 第46-47页 | 
| ·食源性腹泻病的经济负担情况 | 第47-48页 | 
| ·研究中的不足 | 第48-49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