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族与臣民意识研究
| 论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S | 第12-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研究的要点与难点 | 第27-29页 |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主要概念 | 第29-52页 |
| ·宗族与宗法 | 第29-42页 |
| ·宗族的发展变化 | 第29-33页 |
| ·宗法制的概念 | 第33-35页 |
| ·宗法制的社会起源 | 第35-39页 |
| ·宗族与宗法制的关系 | 第39-42页 |
| ·臣民意识 | 第42-48页 |
| ·臣民意识的社会基础 | 第42-43页 |
| ·臣民意识的王权主义背景 | 第43-45页 |
| ·臣民意识的特征 | 第45-48页 |
| ·政治社会化 | 第48-52页 |
| ·西方之理论渊源 | 第48-50页 |
| ·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 第50-52页 |
| 第3章 宗族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功能 | 第52-70页 |
| ·宗族政治社会化的背景 | 第52-54页 |
| ·家国同构的逻辑起点 | 第52-53页 |
| ·宗族与臣民意识的关系 | 第53-54页 |
| ·宗族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 第54-57页 |
| ·宗族教育的途径 | 第54页 |
| ·著述族谱典籍的途径 | 第54-55页 |
| ·维护礼节的途径 | 第55-56页 |
| ·民俗仪式的途径 | 第56-57页 |
| ·宗族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 第57-70页 |
| ·组织聚合的功能 | 第57-59页 |
| ·礼教的制约功能 | 第59-60页 |
| ·伦理的内化功能 | 第60-63页 |
| ·族学的推广功能 | 第63-64页 |
| ·组织秩序的管理功能 | 第64-66页 |
| ·宗族的政治教化功能 | 第66-68页 |
| ·家法的政治维护功能 | 第68-70页 |
| 第4章 宗族中臣民意识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70-92页 |
| ·宗族中的臣民意识 | 第70-80页 |
| ·“父权至上”与“君权至尊” | 第70-72页 |
| ·“三纲五常”与“上尊下卑” | 第72-75页 |
| ·“孝道”与“尽忠”的思想 | 第75-76页 |
| ·“族规”与“礼教”的制约思想 | 第76-78页 |
| ·“人道”与“圣化”思想 | 第78-80页 |
| ·臣民意识的特点 | 第80-85页 |
| ·臣民意识的宗法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 第80-81页 |
| ·臣民意识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 第81-82页 |
| ·臣民意识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 第82-84页 |
| ·臣民意识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 第84-85页 |
| ·臣民意识的负面影响 | 第85-92页 |
| ·主体意识的缺失 | 第85-86页 |
| ·权利意识的缺失 | 第86-89页 |
| ·平等意识的缺失 | 第89-92页 |
| 第5章 宗族的转变与臣民意识的变迁 | 第92-107页 |
| ·宗族在近代的演变 | 第92-94页 |
| ·当代政治文化的走向 | 第94-101页 |
| ·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融合 | 第94-97页 |
| ·人治思想与法治思想的融合 | 第97-99页 |
| ·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 | 第99-101页 |
| ·臣民意识的现代变迁 | 第101-107页 |
| ·臣民意识与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的结合 | 第102-103页 |
| ·公民意识向臣民意识的渗透 | 第103-104页 |
|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 | 第104-107页 |
| 结语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 谢辞 | 第113-11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