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0页 |
缩写及符号列表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1页 |
·燃料电池概述 | 第22-23页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概述 | 第23-27页 |
·SOFCs的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SOFCs的电化学表征 | 第24-26页 |
·SOFCs的结构 | 第26-27页 |
·SOFCs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降低操作温度 | 第27-28页 |
·使用碳氢燃料 | 第28页 |
·SOFCs的关键材料 | 第28-39页 |
·电解质材料 | 第28-35页 |
·阴极材料 | 第35-38页 |
·阳极材料 | 第38-39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超细晶粒Sm_(0.2)Ce_(0.8)O_(2-δ)电解质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 | 第41-63页 |
·引言 | 第41-43页 |
·实验 | 第43-46页 |
·实验原料 | 第43页 |
·实验和测试仪器 | 第43页 |
·实验过程 | 第43-45页 |
·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62页 |
·Sm_(0.2)Ce_(0.8)O_(2-δ)纳米粉体的分散性和微观形貌 | 第46-47页 |
·烧结致密化和烧结动力学分析 | 第47-50页 |
·两步烧结法制备超细晶粒Sm_(0.2)Ce_(0.8)O_(2-δ)电解质 | 第50-52页 |
·电性能研究 | 第52-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基于Sm_(0.2)Ce_(0.8)O_(2-δ)电解质薄膜的阳极支撑SOFCs及电化学性能 | 第63-79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实验 | 第64-67页 |
·实验原料 | 第64页 |
·实验和测试仪器 | 第64-65页 |
·实验过程 | 第65-66页 |
·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8页 |
·微波GNP法合成Sm_(0.2)Ce_(0.8)O_(2-δ)粉体及其表征 | 第67-70页 |
·阳极支撑电解质薄膜的微观形貌及烧成匹配性 | 第70-72页 |
·单电池的微观形貌 | 第72-73页 |
·单电池性能 | 第73-76页 |
·阳极微观结构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机理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垂直孔道结构阳极支撑SOFCs及电化学性能 | 第79-94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实验 | 第80-83页 |
·实验原料 | 第80页 |
·实验和测试仪器 | 第80页 |
·实验过程 | 第80-82页 |
·性能测试 | 第82-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93页 |
·浆料组成对阳极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 第83-88页 |
·单电池的微观形貌 | 第88-89页 |
·单电池性能 | 第89-92页 |
·阳极微观结构对极化阻抗的影响机理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BaZr_(0.1)Ce_(0.7)Y_(0.1)Yb_(0.1)O_(3-δ)(BZCYYb)电解质的低温化烧结及电性能 | 第94-108页 |
·引言 | 第94-95页 |
·实验 | 第95-97页 |
·实验原料 | 第95页 |
·实验和测试仪器 | 第95页 |
·实验过程 | 第95-97页 |
·性能测试 | 第9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7页 |
·BZCYYb粉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 | 第97-98页 |
·BZCYYb电解质的烧结性能和微观形貌 | 第98-101页 |
·电性能研究 | 第101-104页 |
·大晶粒BZCYYb电解质及其电性能 | 第104-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BaZr_(0.1)Ce_(0.7)Y_(0.1)Yb_(0.1)O_(3-δ)(BZCYYb)电解质薄膜制备及电池性能 | 第108-123页 |
·引言 | 第108-109页 |
·实验 | 第109-112页 |
·实验原料 | 第109页 |
·实验和测试仪器 | 第109-110页 |
·实验过程 | 第110-112页 |
·性能测试 | 第11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2页 |
·BZCYYb粉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 | 第112-113页 |
·电解质薄膜的表面形貌和EDX分析 | 第113-115页 |
·沉积温度对电解质薄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电解质薄膜的浸渍致密化研究 | 第118-120页 |
·单电池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本文结论 | 第123-125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153-157页 |
附录Ⅱ:外文论文 | 第157-1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