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湿法磷酸净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聚磷酸铵简介 | 第15-23页 |
| ·APP基本性质 | 第15页 |
| ·APP的水解 | 第15-16页 |
| ·聚磷酸铵的同质多晶型 | 第16-19页 |
| ·APP的应用 | 第19-21页 |
| ·聚磷酸铵合成方法 | 第21-23页 |
| ·人工神经网络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聚合反应的复杂性 | 第23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23-24页 |
| ·BP网络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技术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5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创新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湿法磷酸制备高纯度磷酸氢二铵的工艺研究 | 第27-44页 |
| ·引言 | 第27-28页 |
| ·两步中和法工艺概述 | 第2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37页 |
|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 ·实验器材及实验装置图 | 第29-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37-43页 |
| ·磷酸初始浓度的确定 | 第37页 |
| ·杂质离子对模拟酸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中和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第39-41页 |
| ·两步法合成磷酸氢二铵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双氰胺和磷酸氢二铵制备非水溶性聚磷酸铵 | 第44-57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 ·实验原料 | 第44页 |
| ·合成方法 | 第44-45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 ·反应机理 | 第46-50页 |
| ·结晶机理 | 第50-52页 |
| ·P~(31)-NMR | 第52-53页 |
| ·产品热稳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 ·氮磷含量及产品溶解度和特性粘数研究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五氧化二磷与磷酸氢二铵熔融缩聚反应制备聚磷酸铵 | 第57-69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反应过程 | 第57-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 ·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58页 |
| ·实验药品 | 第58-59页 |
| ·实验过程 | 第59-60页 |
| ·产物分析 | 第60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60-67页 |
| ·动力学研究 | 第60-64页 |
| ·水在聚磷酸盐的溶解度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聚磷酸铵分子量的预测 | 第69-79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 ·实验试剂 | 第69页 |
| ·低分子量APP的合成方法 | 第69-70页 |
| ·分析方法 | 第70页 |
|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 第7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7页 |
| ·网络结构的建立 | 第70-71页 |
| ·数据样本的采集 | 第71-72页 |
| ·数据归一化 | 第72-73页 |
| ·隐含层节点 | 第73-74页 |
| ·传递函数的影响 | 第74页 |
| ·学习速率的选择 | 第74-76页 |
| ·隐含层数的影响 | 第76-77页 |
| ·预测结果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六章 聚磷酸铵晶型可控化技术 | 第79-91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实验部分 | 第79-80页 |
| ·结晶实验 | 第79页 |
| ·转晶实验 | 第79-8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9页 |
| ·结晶过程 | 第80-84页 |
| ·不同晶型间的相互转换 | 第84-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七章 高聚合度APP-Ⅱ型聚磷酸铵工业放大实验研究 | 第91-103页 |
| ·引言 | 第91页 |
| ·反应流程 | 第91-92页 |
| ·实验设备以及及实验原料 | 第92-93页 |
| ·现场情况图 | 第93-94页 |
| ·实验步骤 | 第94页 |
| ·分析方法 | 第94-95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95-102页 |
| ·原料五氧化二磷的影响 | 第95-97页 |
| ·原料添加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 ·通氨流量的影响 | 第98-100页 |
| ·三聚氰胺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 ·结晶熟化阶段通氨流量和通氨时间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 ·结论 | 第103-104页 |
| ·展望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 硕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3-114页 |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