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永高速公路压煤采动路段桥梁工程整改措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采空区地表稳定性评价技术 | 第11-12页 |
·采空区治理技术 | 第12-1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预期目标 | 第15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7-26页 |
·工程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水文气象 | 第18-19页 |
·地质与构造 | 第19-20页 |
·压煤概况 | 第20-22页 |
·桥梁设计与施工概况 | 第22-24页 |
·工程特点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 第26-50页 |
·地表移动变形理论分析 | 第26-27页 |
·连续位移变形与非连续位移变形 | 第26-27页 |
·压煤采动引起地表移动变形的理解 | 第27页 |
·地表移动变形的预计方法 | 第27-37页 |
·倾斜煤层(α≤55°)的概率积分预计方法 | 第27-33页 |
·控制指标的选取 | 第33-35页 |
·参数选取 | 第35-37页 |
·地表移动变形对桥梁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下沉对桥梁的影响 | 第37-38页 |
·倾斜对桥梁的影响 | 第38页 |
·曲率对桥梁的影响 | 第38页 |
·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对桥梁的影响 | 第38页 |
·采动影响预计结果 | 第38-49页 |
·预计概况 | 第38-40页 |
·龙水湖中桥 | 第40-42页 |
·玉龙路分离立交 | 第42-43页 |
·双坪村中桥 | 第43-46页 |
·三教中桥 | 第46-48页 |
·数据汇总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原设计桥梁对地表移动变形适应性分析 | 第50-72页 |
·上部结构适应性分析 | 第50-62页 |
·模拟方法与理论的介绍 | 第50-55页 |
·计算参数与模型 | 第55-57页 |
·原结构适应性计算结果 | 第57-62页 |
·伸缩缝适应性分析 | 第62-66页 |
·非采动影响伸缩缝计算 | 第62-64页 |
·采动影响伸缩缝计算 | 第64-66页 |
·伸缩缝宽度汇总 | 第66页 |
·支座适应性分析 | 第66-70页 |
·计算方法 | 第66-67页 |
·板式橡胶支座位移验算 | 第67-70页 |
·盆式橡胶支座位移验算 | 第70页 |
·适应性分析主要计算结果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桥梁体系与构造整改措施研究 | 第72-80页 |
·整改原则 | 第72页 |
·整改措施 | 第72-74页 |
·单跨简支梁整改措施 | 第72页 |
·连续箱梁整改措施 | 第72-73页 |
·连续T梁整改措施 | 第73页 |
·整改措施可实施性 | 第73-74页 |
·整改措施验证分析 | 第74-78页 |
·横向分布系数及单梁模型 | 第74-75页 |
·边梁计算结果 | 第75页 |
·次边梁计算结果 | 第75-76页 |
·桥墩和盖梁计算结果 | 第76-77页 |
·整改措施验证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施工工艺介绍 | 第78-79页 |
·结构体系变更 | 第78页 |
·拆除背墙 | 第78页 |
·伸缩缝更换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采动位移变形监测控制及协调机制研究 | 第80-90页 |
·必要性分析 | 第80-81页 |
·采动位移变形监测控制必要性 | 第80页 |
·协调机制必要性 | 第80-81页 |
·采动位移变形监测控制方案 | 第81-87页 |
·控制网设计 | 第81-82页 |
·监测点位置设计 | 第82-84页 |
·各工点监测网设计 | 第84-87页 |
·预警设置及数据处理 | 第87页 |
·协调机制 | 第87-89页 |
·适用范围 | 第87页 |
·机制建立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论文总结 | 第9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