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引言 | 第24-28页 |
| 1 孟子及相关概念 | 第28-34页 |
| ·孟子其人 | 第28-29页 |
| ·孟子授徒和游历 | 第29-30页 |
| ·《孟子》其书 | 第30-31页 |
| ·相关概念 | 第31-34页 |
| 2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34-44页 |
| ·天道观——“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 第34-36页 |
| ·人性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 第36-38页 |
| ·天人观——“思诚者,人之道也” | 第38-40页 |
| ·义利观——“去利怀义” | 第40-44页 |
| 3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的内涵 | 第44-52页 |
| ·“王道”——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 | 第44-45页 |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 | 第45-47页 |
| ·“施仁政于民”——国家治理的伦理原则 | 第47-48页 |
| ·“五伦”——国家治理的伦理规范 | 第48-52页 |
| 4 孟子国家治理的伦理路径选择 | 第52-61页 |
| ·“善政”与“善教”——“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第52-54页 |
| ·君道——“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 第54-56页 |
| ·臣道——“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 第56-58页 |
| ·民道——“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第58-61页 |
| 5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的特点 | 第61-67页 |
| ·理想道德与基础道德的统一 | 第61-63页 |
| ·目的善与手段善的统一 | 第63-64页 |
|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 第64-67页 |
| 6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67-72页 |
| ·依法治国,德法结合 | 第67-68页 |
| ·德行优先,社会公平 | 第68-70页 |
| ·超越善政,实现善治 | 第70-72页 |
| 结语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 附录 | 第80-81页 |
| 致谢#@@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