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国内海尔曼研究 | 第8-9页 |
(二)国外海尔曼研究 | 第9-10页 |
(三)创新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架构 | 第10-12页 |
(一)创作回顾与梳理 | 第10-12页 |
(二)研究起点与思路 | 第12页 |
四、研究的方法与难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从小剧场到大荧幕:文学传统在新媒介中的延续 | 第13-19页 |
一、海尔曼创作所面临的媒介环境 | 第13-15页 |
(一)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13页 |
(二)20 世纪早期的传媒环境 | 第13-14页 |
(三)电影与电影文学的发展 | 第14页 |
(四)海尔曼的戏剧、电影创作 | 第14-15页 |
二、电影作为文学新媒介 | 第15-16页 |
(一)电影与印刷媒介的差异 | 第15页 |
(二)电影成为文学媒介的可能性 | 第15-16页 |
(三)电影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影响 | 第16页 |
三、文学传统在海尔曼电影剧作中的延续 | 第16-19页 |
(一)改编和传播经典文学作品 | 第16-17页 |
(二)吸纳和反哺传统文学领域 | 第17页 |
(三)丰富文学表现领域和技巧 | 第17页 |
(四)搭建文学传统沟通的桥梁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跳出文本的文学:左翼政治与文学潜力的交织 | 第19-25页 |
一、海尔曼与左翼政治 | 第19-20页 |
二、新媒介对左翼文学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海尔曼的左翼文学创作 | 第21-25页 |
(一)《未来的日子》与海尔曼左翼文学思想的发展 | 第21-22页 |
(二)《小狐狸》《守望莱茵河》与海尔曼左翼创作的高潮 | 第22-23页 |
(三)《彻骨寒风》与海尔曼左翼文学创作的转向 | 第23-25页 |
第四章:身在暗处的文学审查:影子读者如何影响海尔曼创作 | 第25-31页 |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影子读者 | 第25-27页 |
(一)影子读者的存在 | 第25页 |
(二)影子读者的活动 | 第25-26页 |
(三)文学传播把关人 | 第26-27页 |
二、对海尔曼创作的监控和评价 | 第27-29页 |
(一)对其社会活动的监控 | 第27-28页 |
(二)对其文学创作的评价 | 第28-29页 |
三、创作空间压缩后的创作 | 第29-31页 |
第五章 从文本到影像的跨越:新媒介时代的电影叙事分析 | 第31-37页 |
一、新媒介时代的电影叙事特征 | 第31-32页 |
(一)电影叙事与文学的联系 | 第31页 |
(二)电影叙事的概念与特征 | 第31-32页 |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海尔曼创作 | 第32-35页 |
(一)在文字与影像间游走 | 第32-33页 |
(二)《小狐狸》中的电影叙事 | 第33-35页 |
三、对海尔曼名气的造就 | 第35-37页 |
(一)海尔曼创作对新媒介的迎合 | 第35-36页 |
(二)新媒介对海尔曼名气的造就 | 第36-37页 |
第六章 文学自身作为媒介:个人与世界对话的最终平台 | 第37-41页 |
一、文学自身作为媒介 | 第37-38页 |
(一)新媒介与旧媒介的融合 | 第37页 |
(二)文学自身成为一种媒介 | 第37-38页 |
(三)海尔曼的自媒体意识 | 第38页 |
二、《茱莉亚》中的自媒体意识 | 第38-41页 |
(一)《茱莉亚》的情节 | 第38-39页 |
(二)真实性的质疑 | 第39页 |
(三)《茱莉亚》的传播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