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作者及写作背景 | 第12-22页 |
第一节 葛立方其人 | 第12-17页 |
一、长居湖州,中年出仕 | 第12-13页 |
二、出身名门,家学深厚 | 第13-14页 |
三、交游广泛,视野开阔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写作背景 | 第17-22页 |
一、文化政策严酷 | 第17-18页 |
二、江西诗风盛行 | 第18-20页 |
三、理学氛围浓重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创作论 | 第22-37页 |
第一节 创作条件 | 第22-27页 |
一、阅历体验 | 第22-24页 |
二、江山之助 | 第24-26页 |
三、学养见识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创作灵感 | 第27-32页 |
一、诗思的历史渊源 | 第27-28页 |
二、诗思的基本特点 | 第28-30页 |
三、诗思产生的条件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创作方法 | 第32-37页 |
一、词语的锻炼 | 第32-33页 |
二、对偶的使用 | 第33-34页 |
三、创新的方式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批评论 | 第37-51页 |
第一节 批评思想 | 第37-42页 |
一、文道关系的历史嬗变 | 第37-39页 |
二、以道为本与德先艺后 | 第39-40页 |
三、以文为首与文道并重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风格旨归 | 第42-47页 |
一、平淡风格溯源 | 第42-43页 |
二、平淡而有思致 | 第43-44页 |
三、平淡而清新自然 | 第44-45页 |
四、平淡而韵味悠长 | 第45-47页 |
第三节 意境论 | 第47-51页 |
一、意境溯源 | 第47-48页 |
二、感时对物 | 第48-49页 |
三、境随情迁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功能论 | 第51-62页 |
第一节 政治关怀 | 第51-54页 |
一、诗言志辨 | 第51-52页 |
二、兴寄托讽 | 第52-53页 |
三、发愤抒怀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美刺现实 | 第54-58页 |
一、美刺的表现 | 第54-56页 |
二、美刺的作用 | 第56页 |
三、美刺的主因 | 第56-58页 |
第三节 诗教典范 | 第58-62页 |
一、杜甫被宋人推尊 | 第58-59页 |
二、杜甫为诗人典范 | 第59-60页 |
三、李杜优劣之争论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附: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