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18页 |
| 1 流行病学及现状 | 第12页 |
| 2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第12-15页 |
| ·概念 | 第12页 |
| ·分类 | 第12-13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 ·治疗 | 第14-15页 |
| 3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第15-18页 |
| ·概念 | 第15页 |
| ·分类 | 第15-16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6页 |
| ·治疗 | 第16-1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31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18-19页 |
|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纳入标准 | 第18-19页 |
|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 ·脱落、剔除、终止试验标准 | 第19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 ·操作方法 | 第20-21页 |
| ·观察指标 | 第21-23页 |
| ·资料收集、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4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5 结果 | 第25-31页 |
|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第25-26页 |
| ·疗效分析 | 第26-31页 |
| 讨论 | 第31-39页 |
| 1 肝阳上亢型偏头痛 | 第31页 |
| ·临床表现 | 第31页 |
| ·病因、病机、治则 | 第31页 |
| 2 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 第31-33页 |
| ·西医学作用机制 | 第31-32页 |
| ·中医学作用机制 | 第32页 |
| ·疗效分析 | 第32-33页 |
| 3 针刺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 第33-37页 |
| ·西医学作用机制 | 第33页 |
| ·中医学作用机制 | 第33-36页 |
| ·疗效评价 | 第36-37页 |
| 4 针刺配合天麻钩藤饮与天麻钩藤饮单一治疗发作期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37-39页 |
| 结论、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 1 结论 | 第39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附录 | 第4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