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汗证”方药应用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1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后世医家论述与发展 | 第13-15页 |
| ·唐朝-元朝时期 | 第13-14页 |
| ·明清时期 | 第14-15页 |
| 2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伤寒论》“汗证”的研究 | 第16页 |
| ·《金匮要略》“汗证”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单方的研究 | 第17页 |
| ·特殊汗出的研究 | 第17-18页 |
| 3 基于《伤寒杂病论》“汗证”之研究的薄弱领域 | 第18-19页 |
| 4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第20-50页 |
| 1“汗”之字义与“汗证”的范畴 | 第20页 |
| 2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分类及病机探讨 | 第20-26页 |
| ·自汗 | 第20-21页 |
| ·盗汗 | 第21-22页 |
| ·头汗 | 第22页 |
| ·手足汗 | 第22-23页 |
| ·半身汗 | 第23页 |
| ·绝汗(脱汗) | 第23页 |
| ·厥汗 | 第23-24页 |
| ·冒汗 | 第24页 |
| ·漏汗 | 第24页 |
| ·狂汗 | 第24页 |
| ·战汗 | 第24页 |
| ·黄汗 | 第24-25页 |
| ·阴汗 | 第25页 |
| ·无汗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3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方剂分析 | 第26-42页 |
| ·桂枝汤 | 第26页 |
| ·桂枝加葛根汤 | 第26-27页 |
| ·桂枝加附子汤 | 第27页 |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第27页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第27-28页 |
| ·五苓散 | 第28页 |
| ·茯苓甘草汤 | 第28-29页 |
| ·大陷胸汤 | 第29页 |
| ·小柴胡汤 | 第29-30页 |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第30页 |
| ·大柴胡汤 | 第30-31页 |
| ·附子泻心汤 | 第31页 |
| ·十枣汤 | 第31页 |
| ·甘草附子汤 | 第31-32页 |
| ·大承气汤 | 第32页 |
| ·小承气汤 | 第32-33页 |
| ·白虎汤 | 第33页 |
| ·白虎加人参汤 | 第33-34页 |
| ·栀子豉汤 | 第34页 |
| ·蜜煎导方及猪胆汁方 | 第34页 |
| ·芮陈蒿汤 | 第34-35页 |
| ·四逆汤 | 第35页 |
| ·通脉四逆汤 | 第35-36页 |
|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汤 | 第36页 |
| ·防己黄芪汤 | 第36-37页 |
| ·赤豆当归散 | 第37页 |
| ·大乌头煎 | 第37页 |
| ·越婢汤 | 第37-38页 |
|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 第38页 |
| ·桂枝加黄芪汤 | 第38页 |
| ·大黄硝石汤 | 第38-39页 |
| ·大黄牡丹汤 | 第39页 |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第39-40页 |
| ·麻黄汤 | 第40页 |
| ·大青龙汤 | 第40-41页 |
| ·葛根汤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4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用药规律探析 | 第42-50页 |
| ·桂枝与“汗证” | 第42-43页 |
| ·桂枝配伍甘草 | 第42-43页 |
| ·桂枝配伍麻黄 | 第43页 |
| ·石膏与“汗证” | 第43页 |
| ·石膏配伍知母 | 第43页 |
| ·大黄与“汗证” | 第43-45页 |
| ·大黄配伍芒硝 | 第44页 |
| ·大黄配伍枳实、厚朴 | 第44页 |
| ·大黄配伍山栀 | 第44-45页 |
| ·茯苓与“汗证” | 第45-46页 |
| ·茯苓配伍桂枝 | 第45页 |
| ·茯苓配伍自术 | 第45-46页 |
| ·附子与“汗证” | 第46页 |
| ·附子配伍干姜 | 第46页 |
| ·附子配伍自术 | 第46页 |
| ·黄芪与“汗证” | 第46-47页 |
| ·黄芪配伍自术 | 第47页 |
| ·黄芪配伍桂枝 | 第47页 |
| ·麻黄与“汗证” | 第47-48页 |
| ·麻黄配伍石膏 | 第47-48页 |
| ·麻黄配伍杏仁 | 第48页 |
| ·其他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