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线轮胎胎面磨耗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3页 |
·引言 | 第9-10页 |
·子午线轮胎概述 | 第10-11页 |
·子午线轮胎与斜交胎的区别 | 第10页 |
·子午线轮胎优良的使用性能 | 第10-11页 |
·轮胎结构设计理论 | 第11-14页 |
·经典轮胎设计理论 | 第12页 |
·现代轮胎结构设计理论 | 第12-14页 |
·轮胎的磨耗性能 | 第14-22页 |
·橡胶磨耗机理概述 | 第14-16页 |
·胎面磨耗的分类 | 第16-17页 |
·轮胎磨耗标志及测试方法 | 第17-20页 |
·胎面磨耗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轮胎的有限元分析 | 第22-29页 |
·轮胎有限元分析一般流程 | 第23-24页 |
·胎面磨耗有限元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轮胎接地性能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轮胎优化设计 | 第29-31页 |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1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主要材料参数和测试方法 | 第33-39页 |
·实验设备 | 第33页 |
·橡胶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33-35页 |
·轮胎有限元模型主要材料参数 | 第35-36页 |
·轮胎接地性能的测试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建立载重轮胎有限元模型 | 第39-47页 |
·11.00R20载重轮胎相关参数 | 第39-40页 |
·轮胎平面轴对称模型的建立 | 第40-45页 |
·绘制草图 | 第40-41页 |
·创建部件 | 第41页 |
·划分网格 | 第41-42页 |
·创建材料库 | 第42页 |
·赋予材料属性 | 第42-43页 |
·部件装配 | 第43-44页 |
·设置分析步 | 第44页 |
·定义接触和边界条件 | 第44页 |
·提交分析作业 | 第44-45页 |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分析载重轮胎胎面磨耗 | 第47-75页 |
·磨耗模型及胎面磨耗的实现 | 第48-50页 |
·Archard磨耗模型 | 第48页 |
·胎面磨耗速率的计算 | 第48-50页 |
·胎面磨耗过程的实现 | 第50页 |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及稳态滚动 | 第50-52页 |
·轮胎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50-52页 |
·轮胎三维模型的稳态滚动 | 第52页 |
·轮胎胎面磨耗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72页 |
·标准工况下胎面磨耗分析 | 第52-56页 |
·行驶条件对胎面磨耗的影响分析 | 第56-65页 |
·气压对胎面磨耗的影响 | 第56-60页 |
·负荷对胎面磨耗的影响 | 第60-64页 |
·行驶速度对胎面磨耗的影响 | 第64-65页 |
·胎面与路面间摩擦系数对胎面磨耗的影响 | 第65页 |
·侧倾对胎面磨耗的影响 | 第65-68页 |
·制动和驱动对胎面磨耗的影响 | 第68-72页 |
·小结 | 第72-75页 |
第五章 优化分析胎面的磨耗性能 | 第75-89页 |
·带束层参数对胎面磨耗性能的影响 | 第75-82页 |
·带束层结构简介 | 第75-76页 |
·带束层参数对胎面磨耗性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优化前后带束层受力分析 | 第77-79页 |
·优化前后轮胎径向刚度和应变能密度的变化 | 第79-81页 |
·优化前后轮胎耐磨性比较 | 第81-82页 |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胎面磨耗性能优化初探 | 第82-87页 |
·轮胎灵敏度分析简介 | 第82页 |
·灵敏度分析的实现 | 第82-83页 |
·灵敏度分析在胎面磨耗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 第83-87页 |
·胎面磨耗灵敏度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83-84页 |
·DSA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DSA结果验证 | 第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