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页 |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2 汉字设计概述 | 第13-21页 |
·汉字概述 | 第13-19页 |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 第13-14页 |
·汉字图形的历史变革 | 第14-16页 |
·汉字造字法 | 第16-17页 |
·汉字造型特征 | 第17-19页 |
·汉字设计概述 | 第19-21页 |
·汉字设计的概念 | 第19页 |
·汉字设计的功能 | 第19页 |
·汉字设计的分类 | 第19-21页 |
3 红色革命时期汉字设计的社会背景以及字体分类 | 第21-25页 |
·红色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21-22页 |
·延安时期(1942 年—1949 年) | 第21-22页 |
·新中国建设时期(1949 年—1966 年) | 第22页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年—1976 年) | 第22页 |
·红色革命时期汉字设计的构思与定位 | 第22-25页 |
·具体内容的角度 | 第23页 |
·文字意义的角度 | 第23页 |
·目标对象的角度 | 第23-24页 |
·应用环境的角度 | 第24-25页 |
4 红色革命时期汉字设计的造型分析 | 第25-35页 |
·红色革命时期汉字设计字体分类 | 第25-28页 |
·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特征的汉字 | 第25-26页 |
·宋体 | 第26-27页 |
·黑体 | 第27页 |
·宋体与黑体相结合 | 第27-28页 |
·红色革命时期字体造型的时代性分析 | 第28-33页 |
·红色革命时期的字体风格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字型变化的设计心理分析 | 第29-30页 |
·字体装饰的表现 | 第30-31页 |
·字体的再创造 | 第31-33页 |
·红色革命时期象征性的色彩与图案 | 第33-35页 |
·红色革命时期象征性的色彩分析 | 第33-34页 |
·红色革命时期象征性的图案分析 | 第34-35页 |
5 红色革命时期汉字的设计与应用 | 第35-47页 |
·徽章 | 第35-40页 |
·标语 | 第40-41页 |
·书籍书刊 | 第41-43页 |
·报头 | 第43页 |
·连环画封面 | 第43-45页 |
·糖纸包装 | 第45-46页 |
·“忠”字 | 第46-47页 |
6 红色革命时期汉字设计的价值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第47-49页 |
·红色革命时期汉字设计的价值 | 第47页 |
·红色革命时期汉字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