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水文学论文

六盘山四种典型森林植被的水文过程与主要元素通量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34页
   ·引言第23-25页
     ·研究背景第23-2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24-25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5-31页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第25-27页
     ·森林降水中的元素循环第27-29页
     ·森林生态系统的元素储量与分配第29-30页
     ·伴随水分运动发生的元素通量第30-31页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第31页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第31-34页
     ·研究目标第31-32页
     ·研究内容第32-33页
     ·技术路线图第33-34页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第34-49页
   ·研究地点第34-38页
     ·六盘山地区概况第34-35页
     ·试验小流域概况第35-38页
   ·研究方法第38-49页
     ·样地设置第38-39页
     ·样地调查第39-40页
     ·植被生物量测定与计算第40页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40-42页
     ·气象因子观测第42页
     ·植物径向生长的动态测定第42-43页
     ·水文过程中的水量测定和水样采集第43-44页
     ·水样处理及分析计算第44-46页
     ·植物样品的采集第46页
     ·各作用层的元素含量和储量计算第46-47页
     ·凋落物输入测定第47页
     ·枯落物分解测定第47-49页
第三章 典型森林植被研究样地特征第49-66页
   ·研究样地基本特征第49-52页
   ·研究样地的树种组成与植物多样性第52-53页
   ·研究样地的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特征第53-54页
   ·研究样地的枯落物层和土壤物理和化学特征第54-64页
     ·枯落物层特征第54-55页
     ·土壤物理性质第55-61页
     ·土壤化学性质第61-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典型森林样地的冠层和地被物层水量转换第66-77页
   ·研究期间的降雨特征第66-68页
   ·不同林分样地的降水转化特征第68-71页
     ·不同林分样地的降水再分配的时段变化第68-70页
     ·不同林分样地降水再分配的季节变化第70-71页
   ·叶面积指数与林冠截留量及穿透雨量的月际变化第71-74页
   ·不同森林样地的次降雨林冠截留模型第74-75页
   ·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林分冠层蒸腾和林下蒸散第77-94页
   ·单株树干液流速率变化及影响因子第77-84页
       ·样树生长特征第77页
     ·环境条件变化第77-80页
     ·单株液流速率的季节变化第80-82页
     ·影响液流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第82-84页
   ·不同树种林分的乔木蒸腾量第84-86页
   ·不同树种林分样地的林下蒸散第86-91页
   ·华北落叶松和华山松林分的总蒸散及组成的季节变化第91-93页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林分水量平衡和水流通量特征第94-114页
   ·不同树种林分样地的土壤含水量第94-100页
     ·土壤含水量变化第94-97页
     ·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别第97-100页
   ·土壤蓄水量第100-102页
   ·土壤蓄水量变化动态第102-106页
   ·华北落叶松和华山松林分样地的水分通量和水量平衡第106-112页
   ·小结第112-114页
第七章 伴随降水发生的森林生态系统元素通量特征第114-141页
   ·雨水 PH 值和电导率的变化第114-115页
   ·主要元素的浓度变化第115-120页
   ·典型树种林分样地的 TOC 质量浓度和通量变化第120-125页
     ·各水文分量中的 TOC 质量浓度变化第120-123页
     ·林内各作用层的 TOC 通量第123-124页
     ·各作用层间的 TOC 通量差别第124-125页
   ·典型树种林分样地的无机氮质量浓度和通量变化第125-130页
     ·各水文分量的无机氮质量浓度变化第125-127页
     ·林内各作用层的无机氮通量第127-128页
     ·各作用层间无机氮通量的差别第128-130页
   ·典型树种林分样地的 PO_4~(3-)质量浓度和通量变化第130-133页
     ·各水文分量的 PO_4~(3-)质量浓度变化第130-131页
     ·林内各作用层的 PO_4~(3-)通量第131-132页
     ·各作用层间 PO_4~(3-)通量的差别第132-133页
   ·典型树种林分样地的盐基离子质量浓度和通量变化第133-138页
     ·各水文分量的盐基离子质量浓度变化第133-136页
     ·林内各作用层的盐基离子通量第136-137页
     ·各作用层间盐基离子通量的差别第137-138页
   ·小结第138-141页
第八章 六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元素储量第141-172页
   ·各林分样地的生物量及组成第141-142页
   ·各林分样地的元素含量及组成第142-153页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第143-145页
     ·华山松次生林第145-147页
     ·桦木次生林第147-149页
     ·野李子灌丛第149-151页
     ·元素含量的比较第151-153页
   ·各林分样地的元素储量及组成第153-161页
     ·华北落叶松林第153-155页
     ·华山松林第155-157页
     ·桦木林第157-159页
     ·野李子灌丛第159-161页
   ·各森林样地元素储量和层次分布及样地间比较第161-168页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第161-162页
     ·华山松次生林第162页
     ·桦木次生林第162-163页
     ·野李子灌丛第163-164页
     ·元素储量的样地间比较第164-168页
   ·不同森林样地的 C/N 比第168-170页
   ·小结第170-172页
第九章 四种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生长季元素循环第172-184页
   ·伴随植被生长吸收固定的元素通量第172-174页
   ·伴随凋落物归还的元素通量第174-175页
   ·伴随枯落物分解的元素通量第175-177页
   ·森林生态系统的元素平衡与循环第177-183页
   ·小结第183-184页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第184-206页
   ·讨论第184-199页
     ·水文循环第184-187页
     ·元素循环第187-199页
   ·结论第199-205页
     ·典型森林样地的冠层和地被物层水量转换第199-200页
     ·林分冠层蒸腾和林下蒸散第200-201页
     ·林分水流通量和水量平衡特征第201页
     ·伴随降水发生的森林生态系统元素浓度和通量特征第201-202页
     ·六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元素储量第202-204页
     ·四种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生长季元素循环第204-205页
   ·创新点第205-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22页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第222-223页
致谢第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材除湿干燥模糊解耦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中国各省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产业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