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 第13-26页 |
一、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性质 | 第14-19页 |
(一) 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公权性质 | 第14-16页 |
(二) 域外民事再审程序的私权性质 | 第16-17页 |
(三) 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应然性质 | 第17-19页 |
三、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概述 | 第19-26页 |
(一) 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制度发展历程 | 第19-23页 |
(二)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制度比较法概览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6-47页 |
一、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启动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 制度构建基础不合理 | 第26-27页 |
(二) 破坏民事诉讼系统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27-28页 |
(三) 启动程序中法院的自由裁量空间大 | 第28页 |
(四) 法院主体在司法实践中的功能异化 | 第28-30页 |
二、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检察院启动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0-38页 |
(一) 理论基础滞后 | 第30-32页 |
(二) 案件发现程序缺乏 | 第32-35页 |
(三) 检察院抗诉的具体实施问题 | 第35-38页 |
三、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启动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8-47页 |
(一) 理论定位与实践地位不相符 | 第38-39页 |
(二) 司法体系内外制度并行 | 第39-43页 |
(三) 案外人救济程序混用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的完善之策 | 第47-59页 |
一、理论层面的完善 | 第47-51页 |
(一)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的构建前提——“理性人假设” | 第47-48页 |
(二)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的构建理念——“有限救济,程序正义” | 第48-49页 |
(三)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的应然范围——既判力之主观范围 | 第49-51页 |
二、制度层面的完善 | 第51-56页 |
(一) 建立多层次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 第51-52页 |
(二) 建立以当事人为唯一启动主体的民事再审之诉 | 第52-54页 |
(三) 公权力主体走向 | 第54-56页 |
三、配套保障层面的完善 | 第56-59页 |
(一) 观念上逐步转变民事诉讼当事人申诉信访的理念 | 第56-57页 |
(二) 制度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57-58页 |
(三) 技术上建立全国案件信息联网系统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