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预期目标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山区公路洪灾研究基础 | 第17-24页 |
·山区公路洪灾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山区公路洪灾概念 | 第17-18页 |
·山区公路洪灾特点 | 第18-20页 |
·山区公路洪灾系统组成 | 第20-21页 |
·山区公路洪灾研究技术基础 | 第21-24页 |
·GIS 技术概述 | 第21-22页 |
·GIS 的空间分析技术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山区公路洪灾孕环境分区理论研究 | 第24-36页 |
·山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因子分析 | 第24-29页 |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 | 第24-25页 |
·地貌条件 | 第25-26页 |
·地质岩性 | 第26页 |
·年均降雨量 | 第26-27页 |
·植被覆盖度 | 第27-28页 |
·地质构造 | 第28-29页 |
·人类活动 | 第29页 |
·山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4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29-30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0-34页 |
·山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分区 | 第34-36页 |
·孕灾环境分区数据库建立 | 第34页 |
·孕灾环境分区模型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山区公路洪灾危险性评价理论研究 | 第36-41页 |
·山区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分析 | 第36-38页 |
·暴雨强度 | 第36-37页 |
·洪水频次 | 第37页 |
·汇流累积量 | 第37-38页 |
·山区公路洪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39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8-39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页 |
·山区公路洪灾危险性评价 | 第39-41页 |
·危险性评价数据库建设 | 第39-40页 |
·危险性评价模型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山区公路乡镇区域洪灾孕灾环境分区及危险性评价 | 第41-6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1-45页 |
·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 | 第42-43页 |
·公路交通网情况 | 第43-45页 |
·山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分区 | 第45-60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7页 |
·孕灾环境数据库建立 | 第47-58页 |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分区 | 第58-60页 |
·山区公路洪灾危险性评价 | 第60-66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0-62页 |
·危险性指标数据库建立 | 第62-64页 |
·公路洪灾危险性分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山区公路路段洪灾孕灾环境分区及危险性评价 | 第66-76页 |
·研究路段概况 | 第66-67页 |
·公路路段洪灾孕灾环境分区 | 第67-72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7-68页 |
·孕灾环境数据库建立与分区 | 第68-72页 |
·公路路段洪灾危险性评价 | 第72-76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2页 |
·洪灾危险性评价数据库建立与分区 | 第72-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