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中的残留及吸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2 农药简介第15-17页
   ·戊唑醇简介第15-16页
   ·菌核净简介第16-17页
 3 戊唑醇和菌核净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4 粘土矿物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5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水稻田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第20-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0-22页
   ·仪器与设备第20页
   ·试剂与标准品第20页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0-21页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第21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21-22页
     ·提取方法第21-22页
     ·净化方法第22页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第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22页
   ·标准曲线的配制第22-23页
   ·添加回收率第23-27页
   ·最小检出量和最小检出浓度第27页
 3 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中的残留研究第29-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仪器与设备第29页
   ·试剂与标准品第29页
   ·田间试验第29-31页
     ·试验地点第29页
     ·试验农药第29页
     ·供试作物第29页
     ·试验时间第29-30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30-31页
     ·样品的分析制备与检测第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49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第31-38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的消解曲线图第38-43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第43-49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土壤样品中的最终残留第43-44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水稻稻杆样品中的最终残留第44-46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水稻谷壳样品中的最终残留第46-47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水稻糙米样品中的最终残留第47-49页
 3 小结第49-51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中的消解速率评价第49页
   ·施药因子与残留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9页
   ·合理使用建议第49-51页
第四章 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的吸附第51-6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1-53页
   ·供试粘土矿物第51页
   ·仪器与设备第51页
   ·试剂与标准溶液的配制第51-52页
   ·样品的检测第52页
   ·吸附实验的设计第52-53页
     ·吸附平衡时间第52页
     ·吸附实验第52-53页
     ·pH值对吸附的影响第53页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第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9页
   ·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的吸附平衡时间第53-54页
   ·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的等温吸附式第54-58页
   ·PH值对蒙脱石和高岭土吸附戊唑醇或菌核净的影响第58页
   ·温度对蒙脱石和高岭土吸附戊唑醇或菌核净的影响第58-59页
 3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改性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的吸附第60-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供试粘土矿物第60页
   ·仪器与设备第60页
   ·试剂与标准溶液的配制第60页
   ·样品检测条件第60-61页
 2 实验设计第61-62页
   ·CEC的测定第61页
   ·改性蒙脱石和高岭土的制备第61页
   ·吸附平衡实验第61页
   ·等温吸附实验第61-62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6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2-73页
   ·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的吸附平衡时间第62-63页
   ·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的等温吸附式第63-72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72-73页
 4 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结论第75-80页
 1 主要结论第75-78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样品中残留量的GC检测方法第75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中的消解动态第75页
   ·戊唑醇和菌核净在稻田中的最终残留第75-76页
   ·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的吸附第76页
   ·改性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的吸附第76-77页
   ·改性前后蒙脱石和高岭土对戊唑醇或菌核净吸附机理的初步分析第77-78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78页
 3 本研究还需深入探讨之处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介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处理阶段与季节对猪场粪污碳氮物质排放规律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以常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