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升降散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证)临床疗效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9-26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2 资料收集 | 第9-11页 |
| ·疾病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资料来源 | 第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排除标准 | 第10-11页 |
| ·脱落标准 | 第11页 |
| ·终止标准 | 第11页 |
| ·注意事项 | 第1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1-16页 |
| ·随机方法 | 第11-12页 |
| ·对照方法 | 第12页 |
| ·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 ·中药组(加味升降散)组成 | 第12页 |
| ·西药组(依巴斯汀片+自血疗法) | 第12-13页 |
| ·治疗组(口服中药+自血疗法) | 第13页 |
| ·药品及器材来源 | 第13页 |
| ·疗程及调护 | 第13页 |
| ·评价方法 | 第13页 |
| ·评价指标及注意事项 | 第13-16页 |
| ·病情评价指标 | 第13-15页 |
| ·疗效评定指标 | 第15页 |
| ·不良事件观察 | 第15页 |
| ·复发情况随访 | 第15页 |
| ·统计方法应用 | 第15-16页 |
| 4 数据处理及研究结果 | 第16-26页 |
| ·一般资料 | 第16-18页 |
| ·病例入组情况 | 第16页 |
| ·病例脱落原因 | 第16-17页 |
| ·三组年龄分布情况 | 第17页 |
| ·三组性别分布情况 | 第17页 |
| ·三组病程分布情况 | 第17-18页 |
| ·三组患者治疗前积分情况比较 | 第18页 |
| ·疗效分析 | 第18-26页 |
| ·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情况比较 | 第18-19页 |
| ·疗效相关性分析(疗效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 | 第19-24页 |
| ·性别与疗效 | 第19页 |
| ·年龄与疗效 | 第19-21页 |
| ·病程与疗效 | 第21-22页 |
| ·病情与疗效 | 第22-23页 |
| ·疗程与疗效 | 第23-24页 |
| ·复发情况分析 | 第24-25页 |
|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26-45页 |
| 1 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 2 本病的祖国医学研究 | 第27-30页 |
| ·古代医籍对“瘾疹”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27-29页 |
|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研究概述 | 第29-30页 |
| 3 慢性荨麻疹的现代医学认识 | 第30-33页 |
| ·与药物的关系 | 第31页 |
| ·与食物的关系 | 第31-32页 |
| ·与感染的关系 | 第32页 |
| ·与化学制品的关系 | 第32页 |
| ·与血液制品的关系 | 第32页 |
| ·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 第32-33页 |
| ·内分泌变化因素 | 第33页 |
| ·其它的相关因素 | 第33页 |
| 4 导师对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 第33-35页 |
| 5 方药分析 | 第35-40页 |
| ·方解:(加味升降散方) | 第35-36页 |
| ·方之中药的临床功效及现代药理分析 | 第36-40页 |
| 6 升降散的临床研究认识 | 第40-41页 |
| 7 关于自血疗法的认识研究 | 第41-42页 |
| 8 依巴斯汀片的相关认识 | 第42-43页 |
| 9 结论 | 第43-44页 |
| 10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 ·本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4页 |
| ·对未来试验研究的设想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综述 | 第5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件1 临床观察表 | 第62-63页 |
|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