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对宗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从“神”到“形”的奉献经济--广西东兴市三德村京族天主教徒的哀矜行为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导论:奉献的双重维度第10-24页
 第一节 奉献的历史溯源第11-12页
 第二节 宗教行为的二重性第12-17页
  一、 宗教的神圣性第13页
  二、 宗教的世俗性第13-17页
 第三节 互惠:奉献的另一基本维度第17-21页
  一、 互惠的基本特征与原则第17-20页
  二、 互惠的本土化第20-21页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第21-24页
  一、 思路与框架第21-22页
  二、 研究方法和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圣十字守护下的三德村第24-41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24-26页
 第二节 村落起源第26-27页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族群概况第27-30页
  一、 人口结构第28页
  二、 族群概况第28-30页
 第四节 富裕的经济生活第30-33页
  一、 渔业第30-32页
  二、 乡村旅游业第32-33页
 第五节 富足的精神世界第33-41页
  一、 教会的发展历程第33-35页
  二、 宗教信仰现状第35-37页
  三、 信仰的变迁第37-41页
第三章 天主教徒的奉献经济第41-57页
 第一节 “奉献”与“哀矜”第41-43页
 第二节 参与的主体第43-45页
  一、 奉献的赠予者第43-44页
  二、 奉献的获赠者第44-45页
 第三节 奉献的缘由第45-48页
 第四节 奉献的形式第48-54页
  一、 奉献的经济模式第48-53页
  二、 奉献的非经济形式第53-54页
  三、 不同形式下的“博弈”第54页
 第五节 资金的再分配第54-57页
第四章 奉献与教堂村第57-77页
 第一节 在“矛盾”中平衡的社会关系与村落格局第57-62页
  一、 立体差序格局的形成第57-58页
  二、 “一村两制”格局的划分第58-59页
  三、 风俗习惯的差异第59-62页
 第二节 奉献:信徒的精神调适剂第62-67页
  一、 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第63-65页
  二、 “心理治疗”与“补偿作用”第65-67页
 第三节 奉献制度的社会功能第67-77页
  一、 社区秩序的维持第68-71页
  二、 社区责任的承担第71-72页
  三、 人际交往的桥梁第72-77页
第五章 神圣而制度化的奉献第77-94页
 第一节 奉献:人与神之间的馈赠第77-80页
  一、 人神馈赠的神圣性第77-78页
  二、 人神馈赠的世俗性第78-80页
 第二节 奉献与互惠的差异第80-84页
  一、 表现形式的不同第80-83页
  二、 行为逻辑的区别第83-84页
  三、 内在本质的差异第84页
 第三节 奉献:广义的互惠第84-91页
  一、 奉献与互惠的趋同第85-90页
  二、 奉献的互惠性第90-91页
 第四节 奉献的制度化与社会整合第91-94页
第六章 结论第94-97页
附录1 政府补助政策第97-98页
附录2 2013 年 8 月 15 日圣母升天节现场图片资料第98-99页
附录3 2011-2013 年三德教会资金的收支详情第99-103页
附录4 《竹山天主教财务管理制度》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后记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梁启超人生哲学研究
下一篇:北海外沙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