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人生哲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二、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形成发展 | 第14-19页 |
| 第一节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奠基时期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形成时期 | 第15-17页 |
| 第三节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成熟时期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 第19-41页 |
| 第一节 经邦济世的人生理想 | 第19-24页 |
| 一、 人生理想的内涵及作用 | 第19-20页 |
| 二、 经邦济世的雄伟抱负 | 第20-21页 |
| 三、 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 | 第21-22页 |
| 四、 造福社会的奉献精神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趣味主义的人生观 | 第24-28页 |
| 一、 趣味是生活的本质 | 第24-26页 |
| 二、 情感是人生的动力 | 第26-27页 |
| 三、 责任是人生的担当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 第28-32页 |
| 一、 “知其不可而为之” | 第29-30页 |
| 二、 “为而不有” | 第30-31页 |
| 三、 梁启超人生态度的评价 | 第31-32页 |
| 第四节 “仁智勇”统一的理想人格 | 第32-35页 |
| 一、 何谓“理想人格” | 第32页 |
| 二、 梁启超的理想人格 | 第32-35页 |
| 第五节 “变”与“不变”的处世哲学 | 第35-41页 |
| 一、 屡变善变,与时俱进 | 第35-37页 |
| 二、 热爱祖国,追求真理 | 第37-39页 |
| 三、 真情实感,性情中人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特征 | 第41-45页 |
| 第一节 中西交融 | 第41页 |
| 第二节 审美主义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乐观主义 | 第42-43页 |
| 第四节 政治人生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 第45-50页 |
| 第一节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历史地位 | 第45-46页 |
| 一、 推动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近代转型 | 第45页 |
| 二、 促进了国民性和人性的觉醒 | 第45-46页 |
| 三、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历史局限性 | 第46页 |
| 第二节 梁启超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 | 第46-50页 |
| 一、 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 第47-48页 |
| 二、 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 第48页 |
| 三、 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 第48页 |
| 四、 培养健全的现代国民人格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