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世界各国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全国6省市的调研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导论第8-23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 理论意义第9-10页
  2. 实践意义第10页
 (三)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第10-15页
  1. 基本概念第10-13页
  2. 相关理论依据第13-15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7页
  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五) 文献综述第17-23页
  1. 国内研究综述第17-21页
   (1) 农村学校之于农村文化的作用第17-19页
   (2) 农村学校消失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第19-20页
   (3) 如何应对农村学校消失的负面影响第20页
   (4) 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困境的原因第20-21页
  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1-23页
一、乡村教育之于农村文化的应然价值第23-28页
 (一) 乡村教育与农村文化第23-26页
  1. 教育与文化第23-24页
  2. 乡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关系探析第24页
  3. 历史上的乡村教育与文化第24-26页
 (二) 农村学校之于农村文化的功能第26-28页
  1. 农村学校是农村地区的文明象征第26页
  2. 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第26-27页
  3. 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中心第27-28页
二、学校被撤点后的农村文化现状与问题第28-37页
 (一) 农村文化总体匮乏,渐趋荒芜第28-32页
  1. “没有人管”的农村文化生活第28-31页
  2. 校舍的“沦陷”第31-32页
 (二) 农村社会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第32-33页
  1. “活跃”的老人和“隐身”的青年第32-33页
  2. “空心化”的农村文化生态第33页
 (三) 围墙内的学校:学校教育与乡村生活的隔离第33-37页
  1. 文化孤岛:文化辐射作用减弱第33-35页
  2. 教师与乡民关系疏离第35-37页
三、布局调整后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37-43页
 (一) 乡村少年的“不在场”: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的断裂第37-38页
  1. “无根的存在”第37-38页
  2. 文化的“不自信”第38页
 (二) 教师的“抽离”:文化精英的引领作用减弱第38-40页
 (三) 文化生活的“失范”:公共性的缺失第40-41页
 (四) 邻里关系的疏离:人情文化的弱化第41-43页
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可能路径第43-54页
 (一) 适当保留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第43-45页
  1. 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第43-44页
  2. 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有其独特的优势第44-45页
 (二) 建立学校-社区文化共同体第45-46页
 (三) 形成农村文化内生机制第46-48页
  1. 树立农村文化自信意识第46-47页
  2. 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第47-48页
 (四) 重建乡村教师的公共性第48-50页
  1. 重塑乡村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第48-49页
  2. 重建乡村教师的文化主体地位第49-50页
  3. 重现乡村教师与村民互动的生态文化第50页
 (五)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第50-52页
 (六) 提高闲暇质量,塑造新型农民第52-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2页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64页
致谢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与社会关系视域下的丧葬仪式变迁--以湘南灵官殿村为例
下一篇:辛亥革命时期浙江会党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