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论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第二代环境法的概念与特征第12-26页
 第一节 第二代环境法的概念第12-18页
  一、“代”的含义及其运用第12-13页
  二、第二代环境法的概念探讨第13-18页
 第二节 第二代环境法的基本特征第18-26页
  一、法律价值观的转变第18-21页
  二、方法论的更新第21-23页
  三、保护对象范围的扩张第23-26页
第二章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演进第26-59页
 第一节 功能进化:从利益互抑到利益共赢第26-34页
  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功能第26-27页
  二、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第27-31页
  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第31-34页
 第二节 范围拓展:从末端控制到全过程治理第34-43页
  一、末端控制及其不足第34-35页
  二、全过程治理的内容第35-37页
  三、全过程治理的制度示例第37-43页
 第三节 内容整合:从因子管控到系统管理第43-49页
  一、因子管控的过度简化第43-44页
  二、系统管理的方法及优势第44-46页
  三、系统管理的法制与实践第46-49页
 第四节 手段灵活:从行政管制到多元治理第49-59页
  一、行政管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第49-52页
  二、经济刺激手段的引入第52-54页
  三、公众参与及信息工具的应用第54-59页
第三章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规范变迁第59-76页
 第一节 激励型法的涌现第59-64页
  一、激励型法的含义与特征第59-61页
  二、激励型法的大量出现第61-64页
 第二节 政策型法的突显第64-70页
  一、对政策型法的再认识第64-68页
  二、政策型法的作用发挥第68-70页
 第三节 管制型法的转变第70-76页
  一、传统管制型法的特点与目的第70-72页
  二、管制型法的新发展第72-76页
第四章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机理第76-102页
 第一节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形成的社会背景第76-87页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第76-82页
  二、资源状况与环境问题第82-85页
  三、全球环境与国际会议第85-87页
 第二节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形成的原因第87-95页
  一、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矛盾的凸显第87-90页
  二、国际义务与国际承诺的现实要求第90-92页
  三、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第92-95页
 第三节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形成的路径第95-102页
  一、建构理性第95-97页
  二、法律供给第97-98页
  三、政府推进第98-102页
第五章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有效性分析第102-120页
 第一节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实施效果第102-110页
  一、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第103-105页
  二、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第105-107页
  三、环境执法逐步增强第107-108页
  四、存在的问题第108-110页
 第二节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110-120页
  一、知识信息的高度依赖第110-113页
  二、法制结构的先天不足第113-114页
  三、地方政府的利益选择第114-117页
  四、司法救济的初步探索第117-120页
第六章 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未来图景第120-137页
 第一节 环境利益的合理分配第120-130页
  一、环境正义的要求第120-123页
  二、区域环境利益的协调第123-128页
  三、弱势群体环境权益的救济第128-130页
 第二节 全球结构下的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第130-137页
  一、制度选择中的国家角色第130-131页
  二、全球化时代中国所处的地位第131-133页
  三、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发展要义第133-137页
结语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导航卫星系统寿命保证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