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导论第15-4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5-19页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9-42页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第42-45页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来源第45-77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第46-54页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第47-50页
  (二)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辩证统一第50-53页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第53-54页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第54-63页
  (一) 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表现第54-59页
  (二) 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根源第59-62页
  (三) 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破解第62-63页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观第63-77页
  (一) 物质变换论第64-68页
  (二) 循环经济论第68-72页
  (三) 自然生产力论第72-77页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发展第77-104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第78-93页
  (一) 改革开放视野中的生态意识第79-82页
  (二) 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生态理论第82-87页
  (三) 科学发展视野中的生态建设第87-93页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第93-96页
  (一)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第93-94页
  (二)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94-95页
  (三)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第95-96页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机遇第96-104页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自觉第97-99页
  (二)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绿色改革第99-102页
  (三)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合作空间第102-104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内容第104-137页
 一、生态世界观第106-116页
  (一) 生态构成的整体观第106-110页
  (二) 生态运行的和谐观第110-113页
  (三) 生态发展的持续观第113-116页
 二、生态方法论第116-125页
  (一) 从分析性思维到整体性思维第116-118页
  (二) 生态研究的几种常见范式第118-119页
  (三) 重建整体主义方法论第119-125页
 三、生态价值论第125-137页
  (一)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兴衰第126-128页
  (二) 自然主义价值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第128-132页
  (三) 生态整体论价值观第132-137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践导向第137-177页
 一、经济建设的生态化第137-150页
  (一) 生态经济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第138-142页
  (二) 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第142-147页
  (三) 生态经济的科技支撑第147-150页
 二、政治建设的生态化第150-159页
  (一) 当代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150-152页
  (二) 生态政治在中国第152-154页
  (三) 生态政治战略的政策引导与法制保障第154-159页
 三、文化建设的生态化第159-168页
  (一) 对现代文化理念的批判第160-162页
  (二) 倡导生态文化理念第162-166页
  (三)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第166-168页
 四、社会建设的生态化第168-177页
  (一)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169-170页
  (二) 加强社会公众参与第170-173页
  (三) 努力建设“两型社会”第173-177页
结语第177-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87页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187-188页
致谢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