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明晰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的主体角色 | 第21-29页 |
·界定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主体的含义 | 第21-22页 |
·主体与测评主体 | 第21-22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主体 | 第22页 |
·把握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主体的特点 | 第22-24页 |
·主导性与多元性并存 | 第22-23页 |
·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 | 第23页 |
·公开性与隐蔽性并存 | 第23-24页 |
·明确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主体的职能 | 第24-29页 |
·建立并维护测评的新型组织 | 第24-25页 |
·制定并执行测评的具体流程 | 第25-26页 |
·引导并教育受测评未成年人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构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 | 第29-41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确立依据 | 第29-31页 |
·依据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 第29-30页 |
·依据未成年人的成长阶段及网络道德需求 | 第30页 |
·依据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的要素与结构 | 第30-31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 | 第31-34页 |
·测评指标的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测评指标的采集筛选 | 第32页 |
·测评指标的权重分配 | 第32-33页 |
·测评指标的标准编制 | 第33-34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34-41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意识指标 | 第34-37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行为指标 | 第37-40页 |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运用说明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改进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的方法和艺术 | 第41-49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的信息获取方法 | 第41-43页 |
·网络言行追踪法 | 第41页 |
·网络调查测定法 | 第41-42页 |
·虚拟情境测定法 | 第42-43页 |
·传统网下测定法 | 第43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方法 | 第43-46页 |
·评分评等评语法 | 第43-44页 |
·加权综合评价法 | 第44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4-45页 |
·改进型 FRC 评价法 | 第45-46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艺术 | 第46-49页 |
·测评的时机把握 | 第46-47页 |
·测评的语言运用 | 第47页 |
·测评的工具选择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的保障机制 | 第49-55页 |
·测评质量控制机制 | 第49-51页 |
·测评信度与效度控制 | 第49页 |
·测评主体与测评对象的心理调控 | 第49-50页 |
·测评行为的道德约束 | 第50-51页 |
·测评结果反馈机制 | 第51-52页 |
·完善测评结果的定向发布平台 | 第51页 |
·建立测评结果的改进监测平台 | 第51-52页 |
·构建测评实践的理论升华平台 | 第52页 |
·测评队伍建设机制 | 第52-54页 |
·建设测评专家库 | 第52-53页 |
·培育学校测评队伍 | 第53页 |
·发展社会测评队伍 | 第53-54页 |
·测评制度保障机制 | 第54-55页 |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道德规范 | 第54页 |
·加快测评立法进程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