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论文

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研究缘起第9-10页
     ·选题背景第9-10页
     ·选题意义第10页
   ·文献综述第10-13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10-12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12-13页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第13-15页
     ·研究方法第13页
     ·研究的主要框架第13-15页
第二章 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第15-23页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启示第15-17页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赋予了民主新的内涵第15-16页
     ·吸收借鉴西方协商民主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第16-17页
     ·探索符合国情的民主政治道路第17页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指导第17-19页
     ·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17-18页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更高类型的民主第18页
     ·民主的最高境界是政治民主向社会民主的回归第18-19页
   ·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第19-23页
     ·人民主权理论第19-20页
     ·矛盾学说理论第20页
     ·统一战线理论第20-23页
第三章 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第23-31页
   ·从组织原则层面透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第23-25页
     ·民主集中制是实行协商民主的组织原则第23-24页
     ·协商民主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有效机制第24-25页
   ·从工作路线维度解析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第25-26页
     ·群众路线是协商民主的工作路线第25页
     ·创新群众路线是发展协商民主的管用抓手第25-26页
   ·从工作职能向度审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第26-27页
     ·政治协商第26-27页
     ·参政议政第27页
     ·民主监督第27页
   ·从运作程序角度阐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第27-31页
     ·议案的提出第28页
     ·议案的协商第28页
     ·议案的执行第28-29页
     ·议案的答复第29-31页
第四章 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第31-39页
   ·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协商基础第31-33页
     ·协商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第31-32页
     ·协商实现了公共利益最大化第32-33页
   ·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协商目标第33-35页
     ·协商为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源第33-34页
     ·协商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第34-35页
   ·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为协商准则第35-36页
     ·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第35页
     ·政治参与促进利益表达第35-36页
   ·以坚持多党合作制度为协商保障第36-39页
     ·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36-37页
     ·合作型的政党关系为协商提供了政党基础第37页
     ·多党合作关系为保障协商创造了制度优势第37-39页
第五章 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完善和发展第39-51页
   ·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第39-41页
     ·加强协商民主法制建设第39-40页
     ·健全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第40-41页
     ·健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第41页
   ·进一步丰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形式第41-43页
     ·继承和坚持经常性民主协商形式第42页
     ·创新和探索各种类型的协商形式第42-43页
     ·利用和开拓网络载体的协商形式第43页
   ·进一步规范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程序第43-45页
     ·协商议题提出程序第44页
     ·协商活动执行程序第44页
     ·报送协商成果程序第44-45页
     ·反馈程序第45页
     ·追踪问效程序第45页
   ·进一步优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氛围第45-48页
     ·明确党委的主导地位第46页
     ·培育民主文化的氛围第46-47页
     ·培育公民的政治文化第47页
     ·培养公民的协商精神第47-48页
   ·进一步扩大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范围第48-51页
     ·扩大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容范围第48页
     ·扩大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第48-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7页
附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阶层利益过度分化的法律调整机制研究
下一篇: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测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