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其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符号说明第14-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61页
   ·链霉菌简介第17-24页
     ·链霉菌及其形态分化第17-19页
     ·链霉菌的遗传物质第19-23页
     ·链霉菌的应用价值第23-24页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第24-34页
     ·抗生素的种类第24-26页
     ·聚酮类化合物第26-27页
     ·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第27-34页
   ·聚酮合成酶的底物选择第34-39页
     ·PKS 起始碳单元的选择第34-35页
     ·PKS 延伸碳单元的选择第35-36页
     ·生物信息学法分析 PKS 的模块结构和底物专一性第36-39页
   ·链霉菌 A 因子调控系统第39-45页
     ·A 因子简介第39-42页
     ·A 因子依赖蛋白 AdpA第42-45页
   ·南昌链霉菌简介第45-61页
     ·南昌链霉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第45-49页
     ·南昌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第49-54页
     ·南寡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第54-57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前期克隆第57-6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61-78页
   ·实验材料第61-71页
     ·菌株第61-63页
     ·质粒第63-68页
     ·培养基和化学试剂第68-71页
   ·试验方法第71-78页
第三章 递缩法 PCR 调取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第78-86页
   ·前言第78页
   ·结果与分析第78-85页
     ·递缩法 PCR 简介第78-80页
     ·以 aveBI 为目标基因的调取过程第80-82页
       ·每板混合质粒为模板第80页
       ·以每排混合质粒为模板第80页
       ·菌落 PCR第80-82页
     ·调取其他阳性克隆第82页
       ·根据 aveR 序列设计引物调取第82页
       ·根据 aveC 序列设计的引物调取第82页
     ·阳性科斯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第82-85页
   ·小结与讨论第85-86页
第四章 双功能质粒 pJTU1278 和 pJTU1289 的构建第86-99页
   ·前言第86-87页
   ·结果与分析第87-97页
     ·pJTU1275 的构建第90-91页
     ·pJTU1276 的构建第91-92页
     ·pJTU1277 的构建第92-93页
     ·pJTU1278 的构建第93-94页
     ·pJTU1289 的构建第94-95页
     ·pJTU1289 在阿维链霉菌中的应用第95-97页
   ·小结与讨论第97-99页
第五章 梅岭霉素的结构鉴定第99-113页
   ·前言第99页
   ·结果与分析第99-112页
     ·梅岭霉素的 LC-MS 分析第99-100页
     ·梅岭霉素的分离与纯化第100-101页
     ·梅岭霉素的结构鉴定第101-110页
     ·梅岭霉素的结构分析第110-112页
   ·小结与讨论第112-113页
第六章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第113-206页
   ·前言第113页
   ·结果与分析第113-205页
     ·已克隆基因簇的验证第113-118页
     ·染色体步移法寻找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相关基因第118-147页
       ·南昌链霉菌 3 号基因组文库的构建第118-120页
       ·已测序区域的染色体步移验证第120-129页
       ·向已测序区域左侧步移第129-133页
       ·已测序区域左侧的大片段缺失验证第133-138页
       ·向已测序区域右侧步移第138-142页
       ·已测序区域右侧的大片段缺失验证第142-147页
     ·AT-KR 双结构域 PCR 法克隆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第147-168页
       ·AT-KR 双结构域 PCR 法的理论依据第147-149页
       ·引物设计及 PCR 产物的序列分析第149-156页
       ·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南昌链霉菌基因组文库进行筛选第156-160页
       ·新克隆区域的遗传学验证第160-166页
       ·新克隆区域的染色体定位第166-168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序列分析第168-185页
       ·新克隆区域的序列测定第168-172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序列分析第172-181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途径模型第181-185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边界确定第185-201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左边界确定第185-188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右边界确定第188-191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 55-kb 中间区域的研究第191-201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甲基转移酶 NanM 的功能验证第201-205页
   ·小结与讨论第205-206页
第七章 AdpAn对梅岭霉素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第206-218页
   ·前言第206页
   ·结果与分析第206-217页
     ·meiR 的缺失与回补第206-210页
     ·adpAn的克隆第210-215页
     ·adpAn的缺失第215-217页
   ·小结与讨论第217-218页
第八章 梅岭霉素与阿维菌素之间的组合生物学研究第218-226页
   ·前言第218页
   ·结果与分析第218-224页
     ·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 DH7 结构域的定点突变第219-222页
     ·齐墩果糖合成酶基因的克隆第222-224页
   ·小结与讨论第224-226页
第九章 南昌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糖基转移酶 NanG5 的功能研究第226-235页
   ·前言第2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26-233页
     ·糖基转移酶基因 nanG5 中断突变株 HYL6 的构建第226-229页
     ·nanG5 突变的回补菌株 HYL7 的构建第229页
     ·去糖基南昌霉素的分离纯化第229-230页
     ·去糖基南昌霉素的结构鉴定第230-232页
     ·去糖基南昌霉素的活性测定第232-233页
   ·小结与讨论第233-235页
第十章 南昌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甲基转移酶 NanM 的功能研究第235-246页
   ·前言第235页
   ·结果与分析第235-244页
     ·甲基转移酶基因 nanM 缺失突变株 HYL14 的构建第235-238页
     ·nanM 突变的回补菌株 HYL14 (pJTU1279)的构建第238页
     ·去甲基南昌霉素的分离纯化第238-239页
     ·去甲基南昌霉素的结构鉴定第239-242页
     ·去甲基南昌霉素的活性测定第242页
     ·甲基转移酶 NanM 的蛋白表达第242-244页
   ·小结与讨论第244-246页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第246-248页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246页
   ·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第246-248页
参考文献第248-259页
致谢第259-2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第261-264页
附件第264页

论文共2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纤维发育早期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高速移动环境下宽带无线视频通信系统及其抗干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