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围地区空间演变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问题提出及选题背景 | 第19-21页 |
·城市扩张引发外围地区空间负面问题 | 第19-20页 |
·城市经济转型外围空间发展方向与模式的思考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1-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相关概念及释义 | 第24-27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24-26页 |
·城市郊区与城市边缘区 | 第26-2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30页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深圳外围地区与城市空间结构 | 第32-64页 |
·城市外围地区的概念 | 第32-35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32-34页 |
·城市外围地区的概念 | 第34-35页 |
·深圳城市内部空间演变与城市外围地区 | 第35-48页 |
·深圳城市内部空间演变 | 第35-40页 |
·深圳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式 | 第40-44页 |
·深圳外围地区范围的界定 | 第44-45页 |
·深圳城市内部空间重组对外围地区的影响 | 第45-48页 |
·深圳城市外部空间扩展与城市外围地区 | 第48-55页 |
·深圳城市生长轴 | 第48-51页 |
·深圳外部空间生长过程 | 第51-52页 |
·深圳城市外部空间扩展对外围地区的影响 | 第52-55页 |
·深圳外围地区的用地 | 第55-61页 |
·深圳外围地区用地构成与转换 | 第55-59页 |
·深圳外围地区用地特征 | 第59页 |
·用地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4页 |
第三章 深圳外围地区城镇空间演变 | 第64-89页 |
·茅洲河流域概况及发展历程 | 第64-68页 |
·茅洲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 | 第64-65页 |
·茅洲河流域城市化历程 | 第65-68页 |
·流域城镇空间扩展与重组 | 第68-84页 |
·城镇空间演化规律 | 第68-71页 |
·流域城镇外部空间扩展 | 第71-74页 |
·流域城镇内部空间重组 | 第74-81页 |
·流域城镇空间演变总结 | 第81-82页 |
·流域城镇空间引发的问题 | 第82-84页 |
·流域城镇空间演变模式 | 第84-88页 |
·城镇空间演变模式 | 第84页 |
·流域城镇空间演变模式 | 第84-87页 |
·流域城镇空间模式的选择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章 基于网格的城镇空间优化 | 第89-114页 |
·基于网格的城镇空间模拟 | 第89-100页 |
·理论过程 | 第89页 |
·网格的应用 | 第89-91页 |
·利用 GIS 技术模拟空间 | 第91-98页 |
·模拟空间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 第98-100页 |
·基于网格的空间战略选择 | 第100-103页 |
·规则式网格应用及划分 | 第100-101页 |
·空间要素分析 | 第101-102页 |
·流域整体战略选择 | 第102页 |
·基于网络单元的战略选择 | 第102-103页 |
·基于网格单元的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3-111页 |
·绿道介入网格单元 | 第103-107页 |
·绿道介入网格单元的整体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7-109页 |
·绿道介入网格单元的内部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4页 |
·空间结构优化概括 | 第111-112页 |
·空间优化模式基本框架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深圳外围地区城镇空间优化实证分析 | 第114-141页 |
·绿道介入的城镇整体空间优化 | 第114-120页 |
·区域绿道作为缓冲的整体空间优化 | 第114-116页 |
·区域绿道作为连接与隔离的整体空间优化 | 第116-119页 |
·城市绿道作为隔离的整体空间优化 | 第119-120页 |
·绿道介入的城镇内部空间优化 | 第120-125页 |
·城市绿道作为连接的内部空间优化 | 第120-122页 |
·城市绿道作为隔离的内部空间优化 | 第122-123页 |
·社区绿道作为连接的内部空间优化 | 第123-125页 |
·绿道介入的多功能城镇空间营造 | 第125-130页 |
·绿道介入的地域文化空间营造 | 第125-128页 |
·绿道介入的旅游休闲空间营造 | 第128-129页 |
·绿道介入的科普教育空间营造 | 第129-130页 |
·绿道介入城镇空间的发展契机 | 第130-134页 |
·绿道与 TOD 结合 | 第130-132页 |
·绿道带动城市更新 | 第132-133页 |
·绿道激活新型空间 | 第133-134页 |
·绿道建设的实际效应分析 | 第134-139页 |
·绿道改善居住环境的强效应 | 第134-136页 |
·绿道改善工业区环境的弱效应 | 第136-138页 |
·绿道对游人休闲的积极作用 | 第138-139页 |
·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六章 深圳外围地区空间演变机制与发展 | 第141-163页 |
·外围地区空间演变动力机制 | 第141-148页 |
·经济发展是内在动力 | 第141-143页 |
·制度主导是外在动力 | 第143-144页 |
·社会空间变革是发展推力 | 第144-146页 |
·重大事件的引擎作用 | 第146-148页 |
·外围地区空间演变综合机制 | 第148-150页 |
·深圳外围地区的发展 | 第150-161页 |
·外围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151-154页 |
·外围地区发展方向 | 第154-160页 |
·外围地区空间发展模式 | 第160-161页 |
·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七章 大城市外围地区规划管理 | 第163-181页 |
·国外城市外围地区管理策略研究 | 第163-167页 |
·美国城市外围地区的控制政策 | 第163-164页 |
·英国城市外围地区的管理政策 | 第164-166页 |
·亚洲国家的“消磁”政策 | 第166-167页 |
·深圳外围地区规划管理实践 | 第167-172页 |
·十年快速农村城市化规划管理实践 | 第167-169页 |
·全面城市化阶段都市区划 | 第169-170页 |
·稳定发展时期土地空间挖潜 | 第170-171页 |
·从城市到区域协作 | 第171-172页 |
·大城市外围地区规划管理 | 第172-179页 |
·规划理念时空适应 | 第172-174页 |
·规划编制全程动态 | 第174-176页 |
·规划管理时序创新 | 第176-179页 |
·小结 | 第179-181页 |
结论 | 第181-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2页 |
附录 | 第192-196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附件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