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税法论文

我国开征物业税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9页
一、物业税的基本理论第9-16页
 (一) 物业税的法律特征和功能第9-12页
  1. 物业税的法律特征第9-10页
  2. 物业税的功能第10-12页
 (二) 开征物业税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基第12-14页
  1. 开征物业税的理论依据第12-14页
  2. 开征物业税的现实根基第14页
 (三) 物业税的立法模式第14-16页
  1. 一般财产税立法模式第14页
  2. 个别财产税立法模式第14-15页
  3. 两种立法模式的比较第15-16页
二、物业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16-26页
 (一) 亚洲一些国家的物业税制度第16-19页
  1. 日本第16-18页
  2. 韩国第18-19页
 (二) 中国其他地区的物业税制度第19-21页
  1. 香港第19-21页
  2. 台湾第21页
 (三)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业税制度第21-23页
  1. 美国第21-22页
  2. 英国第22-23页
 (四) 对我国的启示第23-26页
  1. 房地产保有税类占据房地产税制的主导地位第24页
  2. 在税制设计上,应坚持“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重征管”的基本原则第24页
  3. 物业税的征收管理需完善立法和严格规范评估制度第24-25页
  4. 物业税应实施相应的减免政策,以体现税收公平第25-26页
三、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26-33页
 (一) 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必要性分析第26-30页
  1. 我国房地产税制的现状第26-27页
  2. 我国房地产税制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3. 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必要性第28-30页
 (二) 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可行性分析第30-33页
  1.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先导第30-31页
  2.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物业税提供丰厚的税源第31页
  3. 房地产交易和评估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基础第31页
  4. 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第31页
  5. 开征物业税逐渐达成共识,有社会认识基础第31-33页
四、符合我国国情的物业税制构想第33-41页
 (一) 开征物业税的基本原则第33-35页
  1. 保持稳定原则第33页
  2. 量能课税原则第33-34页
  3. 实用性原则第34-35页
 (二) 符合我国国情的物业税立法模式第35-36页
  1. 选择模式的理由第35页
  2. 立法模式的选择第35-36页
 (三) 物业税法律制度设计第36-41页
  1. 物业税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第36页
  2. 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第36-37页
  3. 计税依据第37-38页
  4. 税率第38页
  5. 税收优惠第38-39页
  6. 征管问题第39-41页
五、切实完善开征物业税配套措施的若干建议第41-47页
 (一) 做好开征物业税的研究,创建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第41-42页
  1. 加快物业税的立法第41页
  2. 健全税收法律体系第41页
  3. 优化房地产税制体系第41-42页
  4. 正确处理物业税与其他相关税种的关系第42页
 (二) 加强物业信息的掌控,完善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第42-43页
  1. 遵循《物权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第42页
  2. 全面完善房地产产权登记信息第42页
  3. 实行土地和房屋产权证书合一制度第42-43页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第43页
 (三) 建立科学、完善的物业税评估体系第43-44页
  1. 评估主体的确定第43页
  2.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评估师队伍第43-44页
  3. 评估方法的确定第44页
  4. 评估周期的确定第44页
 (四) 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强化物业税的征收管理第44-45页
  1. 严格执法,加大监督力度第44页
  2. 充分做好税制改革的宣传工作第44-45页
  3. 加强部门协作,发挥社会综合治税作用第45页
  4. 提高干部业务素质,维护执法权威,营造公平纳税环境第45页
 (五) 开征物业税后可试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解决资金困难第45-47页
  1. 加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立法研究第46页
  2. 合理确定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范围和额度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附录第50-51页
后记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用产品价格法律规制研究
下一篇:企业所得税纳税主体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