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1-12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理论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 ·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学的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 | 第13-14页 |
| ·互联网与政治民主 | 第14-15页 |
| ·互联网与社会资本 | 第15页 |
| ·互联网与“数字鸿沟” | 第15-16页 |
| ·互联网与社会生活 | 第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国内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理论研究回顾 | 第17-19页 |
| ·国内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展望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与特征探析 | 第21-29页 |
| ·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 | 第21-25页 |
| ·网络建言献策 | 第21-22页 |
| ·网络揭黑反腐 | 第22-23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23-24页 |
| ·政治冷漠 | 第24-25页 |
|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 第25-29页 |
| ·虚拟性与现实性 | 第25-26页 |
| ·分散性与集群化 | 第26页 |
| ·多元性与同质化 | 第26-27页 |
| ·直接性与互动性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网络政治参与给我国政府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29-43页 |
| ·网络政治参与给中国政治发展带来的机遇 | 第29-32页 |
| ·拓展公民参与,强化公众监督 | 第29-30页 |
| ·丰富民主渠道,提高参与效率 | 第30-31页 |
| ·促进政府转型,推进政府善治 | 第31页 |
| ·缓解参与危机,提高参政能力 | 第31-32页 |
| ·网络带来的社会隐患 | 第32-37页 |
| ·言论自由与内容控制之争 | 第33页 |
| ·身份虚拟与隐私保护之争 | 第33-34页 |
| ·权力平等与网络权力不对称之争 | 第34-35页 |
| ·直接民主与信息乌托邦之争 | 第35-36页 |
|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争 | 第36-37页 |
| ·我国政府在应对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治理困境 | 第37-43页 |
| ·政府信息透明度低,公信力缺失 | 第37-38页 |
| ·政府网站建设滞后,回应性较弱 | 第38-39页 |
| ·政府网络立法缺位,约束力较小 | 第39-40页 |
| ·政府网络监管失灵,控制力不足 | 第40-41页 |
| ·政府网络意识薄弱,形象力较差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我国政府的治理角色定位 | 第43-56页 |
| ·广开言路,做网络民意的倾听者 | 第43-46页 |
| ·吸纳民意 | 第43-44页 |
| ·顺应民意 | 第44-45页 |
| ·疏导民意 | 第45-46页 |
| ·身体力行,做网络问政的参与者 | 第46-51页 |
| ·加强治理,调整监管模式 | 第47-48页 |
| ·转变观念,重塑政府形象 | 第48-49页 |
| ·优化服务,发展电子政务 | 第49-50页 |
| ·承担责任,完善问责制度 | 第50-51页 |
| ·循循善诱,做网络参政的引导者 | 第51-56页 |
| ·完善网络立法,引导有序参与 | 第51-53页 |
| ·加强道德建设,鼓励理性参与 | 第53-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