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縮略词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切花采后衰老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呼吸代谢 | 第12页 |
·水分代谢 | 第12-13页 |
·碳水化合物代谢 | 第13页 |
·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 | 第13-14页 |
·自由基代谢与防御酶活性变化 | 第14-15页 |
·细胞膜变化 | 第15页 |
·内源激素变化 | 第15-16页 |
2 切花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物理保鲜技术 | 第16-17页 |
·预冷技术 | 第16页 |
·贮藏保鲜技术 | 第16页 |
·辐射保鲜技术 | 第16-17页 |
·化学保鲜技术 | 第17-18页 |
·保鲜剂种类 | 第17页 |
·化学保鲜剂的成分及其作用 | 第17-18页 |
3 ALA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ALA的生理作用 | 第19-20页 |
·对叶绿素生化合成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9页 |
·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9页 |
·其他方面的作用 | 第19-20页 |
·ALA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作农田除草剂 | 第20页 |
·促进作物生长并提高产量 | 第20-21页 |
·提高果实质量 | 第21页 |
·提高植物抗逆性 | 第21-23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切花菊瓶插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 第24-52页 |
摘要 | 第24-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处理方法 | 第25页 |
·取样时间及部位 | 第25页 |
·瓶插寿命和花径的测定 | 第25页 |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SOD、CAT、POD、APX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27页 |
·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7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8页 |
·ALA预处对切花菊瓶插品质的影响 | 第28-31页 |
·ALA预处对花朵开放进程的影响 | 第28-29页 |
·最大花径和瓶插寿命 | 第29-31页 |
·ALA预处对切花菊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ALA预处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7页 |
·SOD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CAT活性的变化 | 第33-35页 |
·POD活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APX的变化 | 第36-37页 |
·ALA预处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7-41页 |
·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 | 第37-39页 |
·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 | 第39-41页 |
·ALA预处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初始荧光(Fo)的变化和获取光能能力(1/Fo-1/Fm)的效应 | 第41-43页 |
·PSII光化学效率的变化 | 第43-44页 |
·ALA预处对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44-48页 |
·总叶绿素的变化 | 第44页 |
·叶绿素a、b和叶绿素b/a的变化 | 第44-46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52页 |
全文结论 | 第52-55页 |
创新之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