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文献综述一:肿瘤干细胞经上皮-间质转化促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研究 | 第15-22页 |
1 肿瘤干细胞/肿瘤初始细胞概念 | 第15页 |
2 BCSCs表型、特征及功能 | 第15-16页 |
3 上皮-间质转化是乳腺癌干细胞促进复发转移的重要机制 | 第16-19页 |
4 乳腺癌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发生的可能分子机制 | 第19-22页 |
文献综述二:基于“伏毒”学说的扶正祛毒法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 | 第22-27页 |
0 引言 | 第22页 |
1 伏毒学说源起及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 肿瘤干细胞与伏毒学说的理论关联 | 第23页 |
3 正虚毒结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及常见证型 | 第23-24页 |
4 扶正祛毒法是基于正虚毒结证防治肿瘤转移的主要治则 | 第24-25页 |
5 前期研究基础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27页 |
前言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扶正祛毒方及其单体成分贝母素经干预乳腺癌干细胞所诱导上皮-间质转化防治乳腺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 第29-152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实验一:源于4T1乳腺癌细胞系的肿瘤干细胞培养、纯化及评价 | 第30-53页 |
(一) 源于4T1乳腺癌细胞系的肿瘤干细胞培养及纯化 | 第30-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结果 | 第32-34页 |
(二) 4T1乳腺癌干细胞的表型及主要功能评价 | 第34-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43页 |
结果 | 第43-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实验二:基于伏毒理论的扶正祛毒方(RHDT)对4T1细胞及乳腺癌干细胞(BCSCs)的干预作用 | 第53-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结果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实验三:液质联用法对扶正祛毒方(RHDT)中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58-6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结果 | 第60-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实验四:贝母素甲与贝母素乙对4T1细胞及乳腺癌干细胞的干预作用 | 第65-7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5-67页 |
结果 | 第67-69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实验五:扶正祛毒方(RHDT)、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对4T1细胞及乳腺癌干细胞凋亡的作用 | 第70-7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0-73页 |
结果 | 第73-77页 |
讨论 | 第77-78页 |
实验六:乳腺癌干细胞与4T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发生的对照研究 | 第78-9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8-85页 |
结果 | 第85-89页 |
讨论 | 第89-90页 |
实验七:扶正祛毒方(RHDT)、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对乳腺癌干细胞及4T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 | 第90-10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0-94页 |
结果 | 第94-102页 |
讨论 | 第102-104页 |
实验八:TGF-β促4T1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水平研究 | 第104-11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4-108页 |
结果 | 第108-111页 |
讨论 | 第111-112页 |
实验九:乳腺癌干细胞及4T1细胞自分泌TGFβ水平对照研究 | 第112-11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2-116页 |
结果 | 第116-118页 |
讨论 | 第118-119页 |
实验十: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及RHDT调控上皮-间质转化的可能机制 | 第119-13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9-123页 |
结果 | 第123-131页 |
讨论 | 第131-133页 |
实验十一: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及RHDT对乳腺癌干细胞及4T1细胞微环境中促肿瘤转移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 | 第133-1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33-140页 |
结果 | 第140-149页 |
讨论 | 第149-150页 |
小结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160-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