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公益传播研究—主体.模式.影响

论文创新点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绪论第13-29页
   ·研究的缘起第13-16页
     ·问题的提出第13-15页
     ·研究意义第15-16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6-26页
     ·微公益相关文献述评第17-19页
     ·网络社会主要研究文献述评第19-22页
     ·框架理论主要研究文献述评第22-26页
   ·研究设计与理论方法第26-29页
     ·思路与内容第26-27页
     ·研究方法第27页
     ·研究框架第27-29页
2 微公益传播中的利益相关者第29-52页
   ·微公益传播中的利益相关者结构第29-3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解释力第29-31页
     ·微公益利益相关者的构成第31-33页
   ·微公益的发起者——公益组织第33-42页
     ·公益组织的“微”化第33-38页
     ·微公益组织的中心化与中介化第38-42页
   ·微公益参与与动员者——公益个人第42-46页
     ·名人微博的扩散效应第43-44页
     ·草根网友的崛起第44-46页
   ·微公益的宣传者——媒介第46-49页
     ·集聚功能第46-47页
     ·监督功能第47-49页
   ·微公益的监管者——政府第49-52页
     ·观念转变不到位第49-50页
     ·制度规范不完善第50页
     ·政务微博开发不足第50-52页
3 微公益传播的多元框架及其竞合第52-81页
   ·作为研究领域的框架理论及其适用性第52-57页
     ·理论回顾第52-56页
     ·具体操作第56-57页
   ·公益组织:诚信助人框架第57-62页
     ·官方组织:信任危机中的诚信建构第58-60页
     ·民间组织:透明中的公益鼓动第60-62页
   ·意见领袖:热衷公益的人文框架第62-66页
     ·不同类型的意见领袖及其微公益框架第62-64页
     ·理性中的温情再现第64-66页
   ·政府与官方媒体:权威框架第66-72页
     ·官方媒体对政府态度的再现第67-70页
     ·政务微博对政府正面形象的塑造第70-72页
   ·市场化媒体:质疑的民本框架第72-75页
     ·监督的再现第72-74页
     ·个体命运的关照第74-75页
   ·多元框架的竞合:微公益传播中的博弈第75-81页
     ·微公益传播的框架竞争第76-79页
     ·微公益传播的框架合作第79-81页
4 微公益传播的动员机制研究第81-104页
   ·微公益动员的议程设置环节第83-90页
     ·议程设置理论及其适用性第84-86页
     ·发起者的大V身份与议题凸显第86-89页
     ·“具体议程”裂变式的信息扩散方式第89-90页
   ·微公益动员的情感激发环节第90-96页
     ·关于情感的理论研究第90-91页
     ·微公益的愤怒、同情、信任动员第91-96页
   ·微公益动员的认同塑造环节第96-100页
     ·社会心理场的共振第96-98页
     ·网民的认同反馈第98-100页
   ·微公益动员的线上线下联动环节第100-104页
     ·虚拟与现实的连接第100-102页
     ·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第102-104页
5 微公益传播的社会影响、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第104-116页
   ·微公益传播的社会影响第104-111页
     ·改变公益格局第104-108页
     ·影响公共决策第108-111页
   ·微公益传播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第111-116页
     ·微公益传播的发展困境第111-113页
     ·微公益的发展对策第113-116页
6 结语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28-129页
后记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象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下一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促进初始CD4~+T细胞向促炎症反应方向分化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