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驱动的单相多级式光伏并网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单相光伏并网发电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 | 第12-14页 |
·光伏并网系统的介绍 | 第14-16页 |
·并网系统的结构与分类 | 第14页 |
·光伏并网系统的拓扑 | 第14-15页 |
·光伏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 第15页 |
·并网系统的主要控制策略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2章 光伏电池的特性及其仿真模型 | 第19-29页 |
·光伏电池的特点 | 第19-20页 |
·太阳能光伏电池特性简介 | 第20-23页 |
·电池板的电路模型和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光伏电池的I-V特性分析 | 第21-22页 |
·光伏阵列的光强及温度对其I-V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电池板串并联分析 | 第23页 |
·单个光伏电池和光伏阵列的仿真模型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第3章 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 第29-53页 |
·MPPT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DC/DC环节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30页 |
·DC/DC环节的分类与组成 | 第30-31页 |
·BOOST变换器状态反馈的精确线性化控制 | 第31-34页 |
·基于数据驱动的BUCK变换器的无模型控制 | 第34-40页 |
·基于数据驱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 | 第35-37页 |
·仿真研究与分析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数据驱动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 第40-46页 |
·标准粒子群优化原理及算法描述 | 第40页 |
·几种典型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40-41页 |
·算法测试和MFAC的参数整定 | 第41-43页 |
·仿真研究与分析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页 |
·最大功率跟踪算法的改进 | 第46-51页 |
·基于MFAC的恒压法结合扰动观察法 | 第46-47页 |
·基于MFAC的恒压法结合电导增量法 | 第47-49页 |
·仿真及分析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DC/AC并网控制方案 | 第53-65页 |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常用控制方法 | 第53-56页 |
·电压瞬时值反馈控制 | 第54-55页 |
·电流瞬时值反馈控制 | 第55-56页 |
·基于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单相全桥逆变器的最优控制 | 第56-57页 |
·基于数据驱动的单相全桥逆变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 第57-59页 |
·仿真研究与分析 | 第59-62页 |
·系统稳态响应的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负载瞬态响应的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页 |
·并网发电系统中的无功补偿及谐波抑制 | 第62-64页 |
·单相电路谐波电流的检测方法 | 第62-63页 |
·系统谐波和无功补偿的控制策略 | 第63页 |
·仿真研究与分析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500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65-77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5-67页 |
·500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模型 | 第67-70页 |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硬件实现 | 第70-76页 |
·实验平台的开发和改进 | 第70-71页 |
·前级功率变换器硬件设计 | 第71-7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总结 | 第77页 |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