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 ·调研情况说明 | 第16页 |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大学生社会化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 ·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 | 第17-19页 |
| ·社会化的概念 | 第17-18页 |
| ·社会化的阶段划分 | 第18-19页 |
| ·大学生社会化的含义 | 第19页 |
|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 | 第19-21页 |
| ·政治社会化 | 第20页 |
| ·道德社会化 | 第20页 |
| ·角色社会化 | 第20页 |
| ·个性社会化 | 第20-21页 |
| ·知识和技能社会化 | 第21页 |
| ·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 第21-22页 |
| ·能动性 | 第21页 |
| ·可塑性 | 第21-22页 |
| ·复杂性 | 第22页 |
| ·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 第22-25页 |
| ·对大学生个体的作用 | 第22-23页 |
| ·对社会运行的作用 | 第23-25页 |
| 第3章 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 第25-28页 |
| ·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 第25-26页 |
|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 第26-28页 |
| ·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 第28-30页 |
| ·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 第28-29页 |
|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 第29-30页 |
| ·大学生的道德参与 | 第30页 |
| ·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 | 第30-32页 |
| ·大学生的角色认知 | 第30-31页 |
| ·大学生的角色移情 | 第31-32页 |
| ·大学生的个性社会化 | 第32-34页 |
|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 第32-33页 |
|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第33-34页 |
| ·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化 | 第34页 |
| ·现状分析结论 | 第34-36页 |
| 第4章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 ·家庭原因 | 第36-37页 |
| ·部分家长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 | 第36-37页 |
|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 第37页 |
| ·父母的社会习气较重,功利化思想明显 | 第37页 |
| ·社会环境原因 | 第37-38页 |
| ·消极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的大量存在 | 第37-38页 |
| ·激烈的社会竞争 | 第38页 |
| ·学校原因 | 第38-39页 |
| ·课程体系不尽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 第38-39页 |
| ·部分大学教师的角色失误 | 第39页 |
| ·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还不够 | 第39页 |
| ·大学扩招削弱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能力 | 第39页 |
| ·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 | 第39-41页 |
| 第5章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对策 | 第41-48页 |
| ·大学生社会化应遵循的原则 | 第41-42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41页 |
| ·指导性原则 | 第41-42页 |
|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具体对策 | 第42-48页 |
|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素质培养 | 第42页 |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 第42-43页 |
|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社会化的主动性 | 第43-44页 |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尚道德情感 | 第44-45页 |
| ·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参与意识 | 第45页 |
| ·整合力量,形成合力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