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前言 | 第10页 |
·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 | 第10-11页 |
·铝合金的电化学特性 | 第11-12页 |
·铝合金的局部腐蚀机理 | 第12-13页 |
·点蚀 | 第12页 |
·晶间腐蚀 | 第12页 |
·剥蚀 | 第12-13页 |
·应力腐蚀 | 第13页 |
·缓蚀剂研究 | 第13-16页 |
·缓蚀剂的分类 | 第13-14页 |
·铝合金在不同介质中的缓蚀剂 | 第14-16页 |
·本论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论文选题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17-21页 |
·实验设备 | 第17页 |
·实验所用材料与试剂 | 第17-18页 |
·实验原理 | 第18-21页 |
·荧光分析法 | 第18页 |
·失重法 | 第18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第18-19页 |
·交流阻抗法 | 第19页 |
·极化曲线法 | 第19页 |
·扫描电镜及能谱 | 第19页 |
·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 | 第19-21页 |
3 铝合金在模拟汽车冷却液中早期腐蚀预测 | 第21-32页 |
·前言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1-22页 |
·邻-苯酚柳亚胺(PSI)的合成 | 第22页 |
·铝合金腐蚀监测 | 第22页 |
·表面形貌及能谱 | 第22-2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PSI 荧光特性 | 第23-27页 |
·铝合金腐蚀过程 | 第27-30页 |
·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杂质离子对铝合金在模拟汽车冷却液中的耐蚀性能影响 | 第32-47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失重法 | 第33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第33页 |
·扫描电镜及能谱 | 第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失重量随时间变化 | 第33-35页 |
·腐蚀溶液中 Al3+浓度 | 第35-36页 |
·实验讨论 | 第36-45页 |
·温度对失重影响研究 | 第36页 |
·腐蚀速率研究 | 第36-37页 |
·腐蚀动力学研究 | 第37-40页 |
·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 | 第40-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稀土与肉桂酸复配铝合金缓蚀剂增效机理研究 | 第47-66页 |
·前言 | 第47-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电化学实验 | 第48页 |
·扫描电镜及能谱 | 第48页 |
·傅里叶红外图谱 | 第48-4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65页 |
·肉桂酸缓蚀作用 | 第49-52页 |
·硝酸铈缓蚀作用 | 第52-55页 |
·协同复配作用 | 第55-60页 |
·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 | 第60-63页 |
·红外图谱测量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