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性意象认知的良渚文化器物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课题开发预期目标与难点 | 第16-17页 |
| ·预期目标 | 第16页 |
| ·课题难点 | 第16-17页 |
| ·论文的组织与框架 | 第17-18页 |
| 第2章 感性意象认知研究 | 第18-35页 |
| ·感性意象的理论 | 第18-23页 |
| ·感性的定义 | 第18-20页 |
| ·意象的定义 | 第20页 |
| ·感性意象理论 | 第20-23页 |
| ·感性意象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感性意象的认知研究与应用 | 第25-32页 |
| ·认知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 ·感性意象的认知模型研究 | 第26-29页 |
| ·感性意象的认知维度研究 | 第29-32页 |
| ·感性意象评价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良渚文化器物的感性意象研究 | 第35-52页 |
| ·良渚文化器物简介 | 第35页 |
| ·良渚文化器物的功能性意象与审美性意象 | 第35-37页 |
| ·功能性意象 | 第35-36页 |
| ·审美性意象 | 第36-37页 |
| ·良渚文化器物的感性意象认知维度研究 | 第37-48页 |
| ·收集原始的良渚玉器感性意象描述 | 第38页 |
| ·收集原始的良渚陶器感性意象描述 | 第38页 |
| ·整理归纳良渚文化器物感性意象条目 | 第38-41页 |
| ·设计李克特心理量表进行感性意象评价 | 第41页 |
| ·良渚玉器感性意象条目的降维 | 第41-44页 |
| ·良渚陶器感性意象条目的降维 | 第44-47页 |
| ·可信度检验 | 第47-48页 |
| ·建立良渚玉器和陶器的感性意象认知维度结构图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建立良渚玉器知识库和评价系统 | 第52-61页 |
| ·良渚玉器知识库的构建 | 第52-53页 |
| ·良渚玉器感性意象评价因子的确立 | 第53-54页 |
| ·良渚玉器知识库和感性意象评价系统的建立 | 第54-60页 |
| ·系统的开发模式 | 第54页 |
| ·系统的开发工具 | 第54-55页 |
| ·系统的模块设计 | 第55-57页 |
| ·系统的使用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设计实践 | 第61-74页 |
| ·设计定位 | 第61-62页 |
| ·设计目的 | 第61页 |
| ·目标人群 | 第61页 |
| ·设计内容 | 第61-62页 |
| ·知识库和评价系统的运用 | 第62-65页 |
| ·确定目标人群对于“唯美的”感性意象趋势 | 第62-63页 |
| ·提取目标意象的造型特征 | 第63-64页 |
| ·查看知识库中针对目标意象得分较高的玉器信息 | 第64-65页 |
| ·完成设计方案 | 第65-73页 |
| ·方案的意象评估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附录 | 第81-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