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FB) | 第12-14页 |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 ·为害症状 | 第12-13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13页 |
| ·发生及传播规律 | 第13-14页 |
| ·防治 | 第14页 |
| ·植物相关细菌抗铜性研究 | 第14-17页 |
| ·铜的生理作用及毒害 | 第14-15页 |
| ·细菌抗铜基因与致病性关系 | 第15页 |
| ·细菌抗铜机制 | 第15-17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对硫酸铜的敏感性检测与分析 | 第19-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9页 |
| ·仪器 | 第19页 |
| ·试剂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 ·供试菌株 | 第20-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不同浓度硫酸铜 KB 培养基配制 | 第23页 |
| ·硫酸铜敏感性测定 | 第23-24页 |
| ·防效检测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 ·果斑病菌对硫酸铜的敏感性 | 第24-28页 |
| ·不同寄主菌株硫酸铜敏感性差异 | 第28页 |
| ·亚群Ⅰ和亚群Ⅱ菌株硫酸铜敏感性差异 | 第28-29页 |
| ·硫酸铜对不同菌株的防效 | 第29-3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抗铜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32-5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 ·培养基 | 第33-34页 |
| ·供试菌株和实验用质粒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43页 |
| ·供试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34-35页 |
| ·设计引物扩增目的片段 | 第35页 |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5-36页 |
| ·目的片段与 PMD19-T 载体连接与转化 | 第36页 |
| ·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36页 |
| ·质粒 DNA 的提取及验证 | 第36-37页 |
| ·突变体质粒的构建与转化 | 第37页 |
| ·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37-38页 |
| ·突变菌株的验证 | 第38-41页 |
| ·PCR 验证 | 第38-39页 |
| ·Southern blot 验证 | 第39-41页 |
| ·互补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41-42页 |
| ·互补片段的扩增与转化 | 第41页 |
|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1页 |
| ·互补菌株的筛选 | 第41-42页 |
| ·硫酸铜敏感性检测 | 第42页 |
| ·致病性和过敏性测定 | 第42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2页 |
| ·运动性测定 | 第42页 |
| ·胞外多糖检测 | 第42页 |
| ·生物膜检测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43页 |
| ·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43-46页 |
| ·Southern 杂交验证突变 | 第46-47页 |
|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47-48页 |
| ·硫酸铜敏感性检测 | 第48-49页 |
| ·致病性和过敏性测定 | 第49-50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50-51页 |
| ·运动性测定 | 第51页 |
| ·胞外多糖测定 | 第51-52页 |
| ·生物膜测定 | 第52-5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